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戒嚴體制已然崩潰」──民主進步黨的誕生為臺灣政治帶來一番嶄新氣象

政治外交

若林正丈 [作者簡介]

1986年3月,筆者辭去日本駐港領事館的專門調查員一職,與家人一同返國,從4月開始獲聘為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外國語學科的助理教授。直到2010年轉至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為止,都在一般通稱為東大駒場的校區執教。在日本的論壇持續提出臺灣問題的期間,接待了創黨不久的民進黨訪日團。

民進黨首次的「政黨外交」

雖然我完全無法得知日本政府或外務省(譯註:相當於臺灣外交部)當時如何看待臺灣的威權體制遭到突破,但美國的反應很快。民主黨系統的美國國際民主協會(the 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邀請民進黨參加其主辦的研討會。民進黨藉此機會組成21人的大型參訪團,出訪美國與日本各地,希望獲得國際社會對於新創政黨的認識。參訪團一行人2月初訪美,2週之間巡迴全美各地,其後,15名成員於2月17日抵達日本,直到19日,積極活躍地接觸日本政界、學界與媒體人士。我記得他們抵達東京不久後,應該已接近傍晚,但由於將在池袋的王子大飯店舉行記者會,我仍出門與會。我還記得初次與年輕的邱義仁(現臺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交談,當時他被視為民進黨急進派「新潮流」的領導人之一。

接著隔天,在當時東京外國語大學客座的張旭成教授引介之下,得以在東大駒場接待參訪團的部分成員。他們以參加研究會──在現代中國研究者之間通稱「二水會」(由橫濱市立大學的矢吹晉教授主持)──的方式召開座談會。當時仍是研究生的黃英哲先生(現為愛知大學教授),協助擔任訪問團一行人的解說引導。

在《中央公論》的近藤大博先生(時任總編)──也是二水會成員──的關照之下,我以「臺灣 民主進步黨的挑戰」為題,紀錄了該座談會的現場狀況,刊載於當年《中央公論》4月號。近藤先生在我的文章前加上了一段導言:「臺灣政治吹起了嶄新風潮/臺灣正在轉型,進入了全新的轉換期/身處風潮中心的人們來訪日本」,我認為這段導言貼切地道出當時我想傳遞給日本社會的心中感觸(*1)

出席座談會的民進黨成員為以下6名。括號內的數字為當時的年齡,並附記黨內職務和議員等公職名稱。

張俊雄(49歲,黨中央執行委員,立法委員)
康寧祥(48歲,黨中央常務委員,立法委員)
尤清(44歲,黨中央常務委員,立法委員)
謝長廷(41歲,黨中央常務委員,臺北市議員)
蘇貞昌(39歲,黨中央常務委員,臺灣省議員)
廖學廣(33歲,黨中央評議委員,臺北縣議員)

其後,民進黨成長壯大,透過民主選舉成為執政黨,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的參訪成員個個都是大人物。張俊雄、謝長廷、蘇貞昌3人在陳水扁執政時期(2000-2008)曾任行政院長,蘇貞昌亦在目前的蔡英文政府中擔任行政院長。先前已經提及,1996年臺灣初次舉行總統直選,謝長廷曾經出任民進黨的副總統候選人,更在2008年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身份出馬競選,最後落敗未能當選,目前在蔡英文政府下擔任臺灣駐日代表。康寧祥其後在黨內的地位衰退,但在李登輝執政時期擔任監察委員,陳水扁執政時期亦曾任國防部副部長與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等要職。

不過,當時隸屬於急進派的新潮流派系成員並未出席座談會。我和二水會方面皆未介入出席名單的擬定,不清楚參訪團方面有何考量,但可以說,透過座談發出的訊息是民進黨穩健派的見解。

(*1) ^ 座談會的詳細內容由當天亦與會的坂井臣之助聽寫並製作逐字稿,由我翻譯並編輯之後,以「臺灣的新創在野黨‧民主進步黨座談」(台湾の新野党‧民主進歩党は語る)為題,與坂井聯名發表於《中國研究月報》470號(1987年4月)。

下一頁: 「只有組織名稱與國民黨相同」

關鍵詞

政治 臺灣 研究 民進黨 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該臺灣研究所學術顧問。生於1949年。1974年獲得東京大學國際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該校社會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職,2010年至2020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臺灣研究所所長。1995年4月-1996年3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年4月-6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書有《臺灣的政治——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戰後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