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戒嚴體制已然崩潰」──民主進步黨的誕生為臺灣政治帶來一番嶄新氣象

政治外交

1986年3月,筆者辭去日本駐港領事館的專門調查員一職,與家人一同返國,從4月開始獲聘為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外國語學科的助理教授。直到2010年轉至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為止,都在一般通稱為東大駒場的校區執教。在日本的論壇持續提出臺灣問題的期間,接待了創黨不久的民進黨訪日團。

「已然崩潰」的戒嚴體制與民進黨組黨

先前的連載文章曾經提到,我購買香港雜誌《九十年代》的同時,從1980年代開始也一併訂購所謂的「黨外雜誌」──《八十年代》系列(康寧祥系)和《前進》系列(臺北市議員林正杰系)。所謂的「系列」是指在長期戒嚴之下,由於雜誌受檢閱而時常遭禁,當雜誌遭禁,為了出版下一期,便事先以其他雜誌名稱向政府當局登記,這就稱為「備胎」。

升任助理教授後,首次的暑假將盡之際,《前進》系列雜誌《前進廣場》寄達家裡,翻開一看,不禁嚇了一跳。雜誌搭配照片大幅報導林正杰「坐監惜別」的活動狀況。由於該雜誌的報導涉嫌毀謗國民黨高官,作為《前進》系列雜誌的主導者,林正杰遭判有罪,須入獄服刑1年半,他卻不上訴,選擇入獄服刑。他的「送別會」在臺北的公園舉辦,支持民眾湧上街頭,自然而然地形成街頭遊行。而且在12天之間,同樣的狀況在臺灣西部平原地帶的各城市持續上演。雖然出動了維持交通的警察,當局卻無法進行取締。在《前進廣場》刊登的照片裡,映照著林正杰登上竟然警察巡迴車頂、手持麥克風演說的身影。「戒嚴體制正在崩潰」,至今仍然清楚記得,當時正是以這句話來理解那張照片中的光景。

資料來源:張富忠,邱萬興編著《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 1975-1987上冊》台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会,2005年,202頁(筆者提供)
資料來源:張富忠,邱萬興編著《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 1975-1987上冊》台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会,2005年,202頁(筆者提供)

距離在野黨組黨僅差一步。雖然日後才得知,當時稱為「十人小組」的團體早已暗中開始籌備組織新政黨。當年12月預定舉行立法委員與國民大會代表的「增額選舉」。「黨外」再次組織「選舉後援會」,在臺北圓山大飯店舉辦候選人推薦大會,其中擔任組黨籌備的成員卻在會議期間提出臨時動議,提案成立「民主進步黨」(民進黨,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DPP)事宜,最後獲得無異議通過。林正杰獲得眾人歡送入獄後的隔天,民主進步黨宣告正式成立。

戒嚴體制的確「已然崩潰」。蔣經國最終只能接受新政黨的存在,未久便制定相關法律,以增設相關限制的方式,使創立政黨合法化,更打出了解嚴的方針。臺灣也開始所謂的「突破」(breakthrough)威權主義體制。這是因爲支撐戒嚴體制的一個重要支柱──國民黨的一黨專政開始崩解。誕生不久的民進黨以準合法政黨的態勢,面對1986年底的「國會增額選舉」,順利在國內政壇登場。

當然我也出發前往臺灣,進行第3次的「選舉走看聽」。1983年意外落選的康寧祥回歸政壇,當選立法委員。曾任臺北市議員的舊識謝長廷,雖然意圖進軍立法院,但未成功。有人認為原因之一在於康寧祥訴求自己是「最後一次參選」,造成選票過於集中,導致謝長廷落選。這可以說是在中選區制度之下,剛成立的民進黨還缺少堅實的政黨組織的艱難之處。

在國民黨一黨專政體制之下成立在野黨,此事似乎也受到日本媒體的注目,返國後我立即受到週刊雜誌《朝日Journal》(朝日ジャーナル)的邀請,參加現代中國研究者加々美光行與共同通信社的坂井臣之助的三人對談。當時該雜誌主編筑紫哲也似乎注意到我的發言,在該期雜誌目次下方的「本週版面」欄目裡,提到日本對於臺灣的認知時,引用了我的發言:「除了所謂經濟合作對象,以及旅遊觀光的對象,我們該如何看待臺灣?這些層面的交流不多。在我造訪臺灣之際,對於如此的失衡不均,屢屢感到驚訝,甚至覺得怪異。」

下一頁: 民進黨首次的「政黨外交」

關鍵詞

政治 臺灣 研究 民進黨 若林正丈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