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細道~基隆與過往的海濱沙灘:從中正路、正義路到中正公園

生活 文化 觀光旅遊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晃蕩於古道上,懷想著曾行於其上的無數人生。時間這個永遠的旅人將各種歷史經驗體現在街道上,至今我們還能看到什麼樣的記憶痕跡呢?臺灣細道連載篇這次帶領我們循著150年前的海岸線走訪臺灣北部著名的港口.基隆。

流轉變遷的「KeeLung」歷史

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來臺時的紀念碑。碑文已被削去無法閱讀
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來臺時的紀念碑。碑文已被削去無法閱讀

從基金公路進到中船路的入口處豎立著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紀念碑。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後馬上率領近衛師團來接收臺灣,但卻因瘧疾於臺南病逝。1933年(昭和8年)所興建的這個紀念碑,據說是親王曾經於此落腳的宿舍。在紀念碑身後的山崖有著被海浪沖打消磨的痕跡,可以猜測宿舍以前也許建立在山崖上。

被神格化後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成為臺灣神社與臺南神社的主祭神明,但其實他身世並不全然順遂,首先他是親王家中側室之子,而且年幼時都在寺廟中渡過,之後經歷與新政府軍相抗等各種流轉而渡過一生。因為他是皇族中第一位於海外身亡的人,因此也有人形容他為「悲劇的宮家」。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逝世後經過30年後設置了此紀念碑,其碑文於其後70年以上的國民黨執政期間被故意銷毀,碑文已分辨不清。令人腦海浮現出「逝者無言」這句話。從庫爾貝將軍到清朝的士兵,再到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雖然逝世的人們已無法言語,但總是有人藉利於當下的詮釋,傳述死者的事蹟。

遺留在沿岸邊的水路記憶

故事流轉,歷史被重新上妝。但是不管歷經多少時間,這裡的道路還是會遺留著舊沙灘的記憶。

我繼續沿著1858年的地圖上的海岸線,行走在中船路上。進入中船路後,馬上注意到路面凹凹凸凸不甚平坦,與地圖對照以後,發現這裡剛好與150年的山崖重疊。也許是因為以前山崖下方匯集了從山上流下來的各地支流並形成溪谷,使得現在的路凹凸不平。而左手邊的山邊則是有時突然出現斜坡、有時是蜿蜒的小路或擁有悠久歷史的寺廟,讓人深深感受到了像是走在海岸線上的氛圍。

也許以往曾經祭祀漂流至此的亡者的祠壇被擴建,廟宇也相繼增加。進入隨著山線彎曲的正義路,其後方小路可以看到一座「哨船頭覺修宮」,於1875年(清光緒元)所創建,是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廟宇。主要祭拜的神明為「池府王爺」。雖然在臺灣擁有眾多信眾的「王爺」有著複雜的根源與體系,基本上都是為了因疾病或不幸而逝去的人所祈福,進而祈願平安順遂為主。日據時代曾經被撤離並由日蓮宗的布教師父改建為「蓮池寺」,二戰過後又改回「覺修宮」。現在於二樓還安置著蓮光寺時期的釋迦摩尼像。小路的路口處立著看板,上面寫著,廟的左邊原有座湧泉水井,但水質很差,未免事故發生,故填平而無法使用了,但從風水角度來看,這座「龍泉水井」若被填平,將害這地區沒落。我很好奇有關這段水井的描述,因此詢問了廟裡的伯伯,但他說根本沒聽過此事。也沒有水井的遺跡。

左為「哨船頭覺修宮」,右側道路(正義路)的彎道呵地圖上曾經的海岸線吻合
左為「哨船頭覺修宮」,右側道路(正義路)的彎道呵地圖上曾經的海岸線吻合

下一頁: 基隆市區以前的「銀座」

關鍵詞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基隆 街道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