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細道~基隆與過往的海濱沙灘:從中正路、正義路到中正公園

生活 文化 觀光旅遊

栖來光 [作者簡介]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晃蕩於古道上,懷想著曾行於其上的無數人生。時間這個永遠的旅人將各種歷史經驗體現在街道上,至今我們還能看到什麼樣的記憶痕跡呢?臺灣細道連載篇這次帶領我們循著150年前的海岸線走訪臺灣北部著名的港口.基隆。

與日本息息相關的港口「KeeLung」

在最初造訪基隆時,就曾感受到某種熟悉感,也許是起因於小學每當放長假時我就會前往福岡縣北九州市門司的爺爺奶奶家住的原因吧。港口有著美麗的巴洛克式建築,承受長年的風雨而稍微暗黑凋落。商店街有些角落還留有過往的榮華面貌。靠山的那一邊是整排沿著山崖興建的住家。雖然作為通往海洋的玄關,近年來將主導權讓給了空中的航線,但是迎接著插著各國國旗的船隻入港的港口還是令人深深懷念。我回想起小時候從阿公阿嬤家的窗戶向外眺望,可看見夾著海洋的港口右手邊是下關港,左手邊則有小倉製鐵所,在夕陽下清晰印入眼底。我當時還不知道原來在日本時代門司與基隆間有著稱為內臺航線(臺灣航線)的渡輪相連繫著。

在日本時代此地被稱為「きいるん/KeeLung」,眾人們搭船來來往往。對於熟知二戰前臺灣面貌的日本人來說這裡是他們所掛念的港口,只要提起二戰結束後日本人從臺灣撤離時的話題,這個港口必定會登場。畫家立石鐵臣畫下了當時眾多臺灣人一邊唱著『螢之光』一邊向離港的輪船揮手道別的記憶,並於畫作寫上如同吶喊般的話語「吾愛臺灣!」。

修建為港灣後,如今往來商船依舊不斷
修建為港灣後,如今往來商船依舊不斷

從「真砂町226號」出發

1895年馬關條約簽約後,臺灣成為日本的領土,將基隆發展成近代港口,原名為「雞籠」(KeLang),似乎是原本於此生活的平埔族凱達格蘭族所用的名稱,至今臺語也以此稱呼。雖然17世紀因法國和荷蘭人的到來,讓基隆在世界史上登場了,但是從英國倫敦專門印刷地圖的公司「MALBY & SONS」於1858年所製作的「Keelung Harbor」地圖來看,當時的基隆所擁有的海岸線與現今相差很多。我拿著中研院將那幅舊地圖與現代的Google地圖重疊後所製作出的「臺灣百年歷史地圖」(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圖與遙測數位典藏計畫」),試著循著基隆以前的海岸線走訪看看(相關參考網站: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eelung.aspx)。

雞籠港地圖(1858)(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圖與遙測數位典藏計畫」)
雞籠港地圖(1858)(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圖與遙測數位典藏計畫」)

出發地點為2006年登錄成基隆市定古蹟並於2013年修復後的「基隆市長官邸(基隆關稅務司官舍)」(中正路261號)。日本時代時作為建築公司「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基隆店長的宿舍,於1932年(昭和7年)興建。當時的店長名叫松浦新平,因此這裡也稱作「松浦社宅」。使用了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所設計的舊帝國飯店本館也使用的人氣建材.簾磁磚(SCRATCH TILE)另外還有中國樣式的窗戶和屋簷屋瓦。在這棟將日式、西洋、中式等風格結合折衷後的瀟灑建築,使居住者最津津樂道的應為眼前那寬闊的白色沙灘吧。

能夠觀看基隆港全景的「松浦社宅」,戰後成為市長官舍
能夠觀看基隆港全景的「松浦社宅」,戰後成為市長官舍

以大沙灣海水浴場為名的沙灘於1903年開業,屬臺灣第一家海水浴場。二戰後此沙灘為基隆人的夏天增添了不少色彩,但於1960年代為了經濟發展將之填補成港灣的一部分。松浦社宅於在興建當初的住址為「真砂町226號」,我邊走邊想像這裡以前有著寬廣的沙灘,心想以此為這次的散步起點再適切不過了。

看板記錄了這裡為臺灣第一個海水浴場
看板記錄了這裡為臺灣第一個海水浴場

下一頁: 多次成為戰爭的舞台

關鍵詞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基隆 街道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