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都有避邪物的臺灣和日本――爆竹與Amabie

文化 社會 臺灣香港

自古以來,人們認為生病或天然災害等是由具有人格的某種存在所引起的,故生活中會融入一些具有驅趕力量的辟邪物和儀式,像是日本的注連繩、撒豆、菖蒲澡,或者是臺灣的鞭炮、春聯等,都是典型例子。同樣是「驅邪」文化深根於生活中的臺灣和日本,但是形式迥異。筆者移居臺灣近10年,參雜個人的生活體驗,嘗試比較臺日的驅邪文化。

被創造出來的守護神

在日本,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不久,名為「Amabie(阿瑪比埃)」的妖怪畫像掀起大流行。其典故出自1846年4月的《瓦版》新聞報紙上,曾記載這種妖怪蓄長髮、尖嘴、菱形目、身體被鱗片覆蓋、有著像魚鰭的下半身,外觀滑稽,牠預言瘟疫的流行,並告知將自己的畫像傳給眾人看就可以消災除厄。

「肥後國海中的妖怪(Amabie的圖)」(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
「肥後國海中的妖怪(Amabie的圖)」(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

不久後,厚生勞動省在推特上也刊登了Amabie的畫像,在社群網路上也興起了修改原畫像的「創作Amabie」風潮,陸續有人上傳各式各樣的創作插畫。除了插畫,還包括了人偶、陶藝品、餅乾、角色扮演(Cosplay)等,表現手法形形色色,但不管是哪一個都是讓人會心一笑的可愛模樣。

在沖繩,從以前就有創作守護神的習俗。走進特產店,從可愛風格到嚴肅表情,架上排列著種類豐富的琉球獅子。在傳統民家的牆壁或屋頂上,也可以看到使用黏土、灰泥(漆喰)、紅瓦等DIY製作的琉球獅子。

在筆者居住的臺南市,之前也有在地陶藝家吳其錚發起的「風獅爺復育計畫」。和沖繩的琉球獅子有幾分相似的風獅爺,獅子形象的守護神主要在金門廣受信仰。筆者也曾經前往當地,臉部表情也好,姿態也好,四處尋訪好幾十尊千姿百態的風獅爺。臺南的港口安平也有很多來自金門的移民,過去在屋頂上可以看到很多的風獅爺,但是現在僅存無幾。為了讓瀕臨滅絕的風獅爺重現風華,在這項計畫的宗旨底下,招募有志之士,一同創作獨特的風獅爺。目前,在用紅磚瓦與紅瓦片興建而成的傳統民宅聚落,可以看到因此而重新製作的許多造型獨特的風獅爺。筆者也以漩渦為主題製作風獅爺,被安裝在位於三靈殿前的傳統民宅屋頂上。

在金門島上受奉祀的風獅爺(筆者提供)
在金門島上受奉祀的風獅爺(筆者提供)

有關「神」的創作活動,共通點是大眾的玩心十足。可自由發揮想像力「如果有這樣子的神,應該很有趣吧」,並且具象化,由當地居民共同擁有。其姿態是富有個性且充滿幽默,使觀者心曠神怡。

從咒術到慶祝祭祀

我們經歷了新冠肺炎的疫情,有點可以想像以前的人們在面對無計可施的威脅時,是多麼的惶恐不安。驅邪經常占了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是在科學發達的時代,人們還是需要像Amabie這樣的存在。

過去也有很多像活人獻祭這樣的殘酷儀式。但是,伴隨巨大犧牲的習俗在歷史上的某個時點遭到廢除,或者被改變了。鞭炮不再使用竹子,鞭炮和紅豆飯到了現代,用來慶祝的意味濃厚。撒豆也成為了日本家庭的歡樂時光,琉球獅子作為代表沖繩的吉祥物出現各式各樣的創作。

即使最初作為咒術的一種而誕生,但是經過幾個世紀的時間,不知不覺中成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不斷地演變,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本文舉的例子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驅邪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是無所不在,遠遠超乎想像。

標題圖片:臺南安平的辟邪物「劍獅」。起源據傳是17世紀鄭成功軍隊駐紮此地時的盾牌而來(筆者提供)

關鍵詞

醫療 臺灣 習俗 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過年 驅邪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