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都有避邪物的臺灣和日本――爆竹與Amabie

文化 社會 臺灣香港

大洞敦史 [作者簡介]

自古以來,人們認為生病或天然災害等是由具有人格的某種存在所引起的,故生活中會融入一些具有驅趕力量的辟邪物和儀式,像是日本的注連繩、撒豆、菖蒲澡,或者是臺灣的鞭炮、春聯等,都是典型例子。同樣是「驅邪」文化深根於生活中的臺灣和日本,但是形式迥異。筆者移居臺灣近10年,參雜個人的生活體驗,嘗試比較臺日的驅邪文化。

「紅色」的兩面性

紅色,自古以來就被認為具有驅邪避魔的效果,這一點日本也是相同的。雖然程度不及臺灣,但是至今在傳統的民俗節慶和食物上也反映出這樣的思想。

紅豆飯(赤飯)即為其中一例。在現代,當家裡的女兒迎接初經,或慶祝之用,會食用糯米混合著紅豆一同蒸煮的紅豆飯。其原型是平安時代的紅豆粥,在宮中為了驅除邪氣,習慣在正月15日食用,像是10世紀的《土佐日記》和《枕草子》裡面也有提到紅豆粥。當時一般使用的是紅色米粒的紅米。到了江戶時代,在麻疹大流行的那年出現的「麻疹送出圖」(1863年)裡,畫有民眾用紅色年糕供奉麻疹童子,並用竹竿抬著麻疹童子送離的樣子。

「麻疹送出圖」(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特別文庫室藏)
「麻疹送出圖」(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特別文庫室藏)

有趣的是,紅色在日本也是「鬼」的典型膚色,想必大家對童話故事《桃太郎》裡出現的赤鬼一定不陌生吧。其他還有青鬼、黃鬼、綠鬼、黑鬼等,這些顏色分別在佛教思想裡象徵著特定的煩惱,紅色是代表慾望、青色是憎惡、黃色是執著、綠色是怠惰、黑色是猜忌,已有定論。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晚會進行「撒豆」的驅邪儀式。筆者在孩提時,一到了這個時期,家人就會買炒過的黃豆,被稱為「福豆」。等天色暗下來之後,打開和室門(障子門)和玻璃門,一邊喊著:「把鬼趕出去!」,一邊把豆子往外撒。緊接著是把門關上,一邊喊著:「把福招進來!」,一邊在各個房間撒豆子。之後,如果在房間角落發現豆子,擦掉上面的灰塵後塞進嘴巴,是當時的小小樂趣。每戶家庭不同,也有人會戴著赤鬼的面具,扮演當豆子撒過來時就要逃跑的角色。

撒豆的起源久遠,根據15世紀由僧人瑞溪周鳳(1391-1473年)寫成的日記《臥雲日件錄》裡,也出現「家每散熬豆,因唱鬼外福内」的記述。這項儀式是日本人再熟悉不過的傳統習俗了,如果鬼即是煩惱的話,也可以解釋成這是為了淨化自己心靈的儀式吧。

下一頁: 被創造出來的守護神

關鍵詞

醫療 臺灣 習俗 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過年 驅邪

大洞敦史DAIDO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84年生於東京,明治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2012年移居臺灣臺南市,蕎麥麵餐廳「洞蕎麥」經營5年後,設立「鶴恩翻譯社」。著書有《遊步臺南》(繁體書,皇冠文化)《臺灣環島―南風のスケッチ》,日譯書《フォルモサに吹く風》(福爾摩沙三族記)《君の心に刻んだ名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台湾 和製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記憶》(台湾老花磚的建築記憶)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