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縱橫的高科技城市江戶的水務狀況:《守貞漫稿》(7)

歷史 社會 文化

江戶是一座全城水道縱橫的高科技城市。全盛時期有玉川上水、神田上水等六條人工修繕水路,從這些水路經由埋在地下的上水道(供水管)向城裡供水。然後平民從各處設置的水井汲取飲用和生活用水。本文將從《守貞漫稿》中探究那些人們生活必不可缺的水井和水務系統。

在地下埋設上水道直通水井

標題圖片是守貞描繪的江戶市民的生活區。右下方有一口井。這家大概是面朝大路的菜店,店頭擺放著長蘿蔔等蔬菜。蔬菜進貨後需要清洗,可能就要用到這口井。

在長屋鱗次櫛比的地區圖裡也畫有水井。畫裡穿過木門就能看到一口井,昭示著水井是平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柴米油鹽的日子也是圍著水井展開的。

《守貞漫稿》,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守貞漫稿》,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守貞不僅描繪了風景中的水井,連其內部結構也都留下了詳細記載。

平時百姓們看到的都是冒出地面的井口,其實地底下還深埋著圓柱形的結構物。最底部還伸出了一個竹筒,與「樋」,即上水道(供水管道)相連。守貞的畫上也有「水道之樋」的文字。大家一聽到水井,都容易想到汲取地下水的裝置,但事實上江戶是通過上水道將郊外的水引入水井裡存儲起來的。

家康剛剛入主江戶的時候,從海岸到現在的日比谷公園、皇居外苑一帶還是被叫做「日比谷入江」的淺灘,即便在低處挖井,水裡的鹽分也很重,不適合飲用。為了發展江戶城市,就必須確保充足的生活用水,因此幕府從家康的時代就開始修建水道了。

《守貞漫稿》,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守貞漫稿》,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樋」,有石制和木制,幹線道路以石制為主。幹線道路的末端和狹小的區劃地,用的則是木樋做支線。

東京禦茶水的東京都水道歷史館展示有發掘出來的木樋和水井底部的桶。跟守貞畫的「江戶井」一模一樣。木樋除了圖片上的四方形的,似乎還有圓柱形等多種形狀,不過大多還是四方形的。順便一提,水道歷史館的鄉土給水所公園裡還展示有石樋,是將發掘出土的遺構搬移至此重組復原的。

一根樋大約長度2到3公尺左右,需要把它們連接起來,鋪遍整個江戶的地底形成水道網,可見江戶是完成了一項宏大的工程。

木樋,東京都水道歷史館的展品
木樋,東京都水道歷史館的展品

水井底部的桶,東京都水道歷史館的展品
水井底部的桶,東京都水道歷史館的展品

「上水(清水)」在樋裡流動,被引流至各處挖鑿的水井底部並儲存起來,這些儲存的水則供平民共同使用。

井水除了可供飲用,還是生活用水,用來洗衣洗澡、淘米、煮飯和冰鎮蔬菜等。

江戶後期有個百人一首的惡搞版《地口繪手本》(梅亭樵父),其中就有一副描繪了長屋媳婦淘米的畫。雖然這幅畫上只畫有一個人,但通常水井是長屋居民共同的廚房兼洗衣處,因此各家媳婦都聚集于此,家長里短地八卦聊天。日語裡「井戶端會議」這個詞就源於此,就是婦女們聊八卦的意思。

《百人一首地口繪手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百人一首地口繪手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雖然除了江戶之外,名古屋、仙台、金澤等城市裡也都有上水道,但只有老江戶們才愛吹噓江戶的嬰兒出生後第一次浸泡的「產湯」用的是水道水。江戶平民愛顯擺的個性可見一斑。

下一頁: 江戶的水質管理非常嚴格

關鍵詞

江戶時代 歷史 生活 運河 水利工程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