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狗到高雄:是京都還是東京造就了高雄之名?

社會 文化 歷史 臺灣香港

王御風 [作者簡介]

台灣的南方大城高雄,從2018年起再度成為政治熱區。到了2020年補選市長時,因為政治人物的地名超然解釋,再度掀起地名由來討論。然而,原名打狗的高雄,無論是從京都的高雄山,或是東京的高尾山,取名都各自有其觀點。放在今日討論,則是更生趣味性。

京都?東京?各有說法

日本統治時代曾任台灣的總務長官下村宏(左)與高雄市過去市徽(1924-1945),取自片假名的「カタ」
日本統治時代曾任台灣的總務長官下村宏(左)與高雄市過去市徽(1924-1945),取自片假名的「タカ」

除了下村宏,當時總督田健治郎也有類似的故事,就是田健治郎在臺灣大規模更名時,因為喜歡京都,所以把打狗改成高雄。只是這說法極可能只是將下村宏的名子,改成一位官階更高的田健治郎,同樣沒看到相關的史料。

所以高雄的名字究竟是來自京都?還是來自東京?命名者是臺灣總督府地方課長水越幸一,還是他的長官下村宏,甚或是總督田健治郎?這個問題在直接史料出現前,可能很難有準確的答案。

實際上,1920年的臺灣地名大更動並無一定得遵守的遊戲規則。同樣是日本已有的地名,有的是像「打狗」取其同音的「高雄」,有的則是像「錫口」取其景色相同的「松山」,更多則是與日本地名毫無關連,如「阿緱」改為「屏東」,其中的源由,有待歷史學者一一釐清。當然,也有可能像高雄的例子,很難說清楚。

這些地名問題固然讓歷史學者傷透腦筋,但台日共有的地名,卻造就了許多新的話題。例如台日兩地的松山都有機場,也就有了全球首例的同名機場對飛。2014年時,台灣交通部觀光局與日本觀光廳合作,以台日之間32個同名火車站為主題,設計出一連串觀光活動,同樣大受歡迎。這種「同名」的趣味性,相信也是讓臺灣高雄與京都高雄交流時,格外引人注目的原因,或許在「同名」的推波助瀾下,兩地可順利締結為姊妹市,相信這也是兩地民眾都樂見的結果。

標題圖片:過去日本時代的高雄市役所,現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關鍵詞

台灣 歷史 臺灣 高雄

王御風WANG Yu-Fong簡介與署名文章

王御風,1966年生,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現借調服務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擔任館長。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職媒體、出版社、社區大學,著有《從淺野到台泥:臺灣第一的水泥廠》、《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一本就懂台灣史》等書,希望能將台灣歷史的故事,透過文字、影像等方式,傳達給各地的人們。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