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狗到高雄:是京都還是東京造就了高雄之名?

社會 文化 歷史 臺灣香港

王御風 [作者簡介]

台灣的南方大城高雄,從2018年起再度成為政治熱區。到了2020年補選市長時,因為政治人物的地名超然解釋,再度掀起地名由來討論。然而,原名打狗的高雄,無論是從京都的高雄山,或是東京的高尾山,取名都各自有其觀點。放在今日討論,則是更生趣味性。

高雄語源由來狀說紛紜

1920年9月1日行政區域調整,高雄州含括今日的高雄與屏東兩縣市。(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1920年9月1日行政區域調整,高雄州含括今日的高雄與屏東兩縣市。(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有關「高雄」這個名字,日治時期的官方文書中多記載高雄之名為打狗改名而來,然而,究竟新名如何而來,並無過多之解釋。1923年松本朝吉在《臺灣見聞錄》提到了內地人稱「高雄」為「タ-ク」是錯誤的,應稱為「タ-カ-才

」是真實的,但僅針對發音之名進行解釋,「高雄」從何而來則無說明。最早對「高雄」語源提出說明,則是遲至1939年第六任高雄市長宗藤大陸。

日治時期高雄市尹宗藤大陸(1937~1940,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日治時期高雄市長宗藤大陸(1937~1940,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宗藤大陸在1939年6月3日《台灣日日新報》中的隨筆〈高雄市とその語源〉中提到,原先1920年臺灣總督府地方課長水越氏提議將打狗名稱改稱為「高尾」,因為「高尾」與「高雄」讀音也相同,而且這個地名在日本本土也有,但因「尾」不是好的名詞,最終則改取了讀音相同,然而有「高躍雄飛」涵義的「高雄」之名。

由於作者是當時擔任高雄市長的宗藤大陸,因此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有趣的是,按照宗藤大陸的說法,幫高雄命名者是總督府的地方課長水越幸一,他按照「タウカウ」(Takao)之音尋找的地名其實是「高尾」,而不是「高雄」,後來因為「尾」在中文的意思並不好,所以改了中文意思較佳的「雄」。

宗藤大陸於臺灣日日新報發表關於高雄地名的源由。(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筆者提供)
宗藤大陸於臺灣日日新報書寫關於高雄地名的源由(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筆者提供)

如果宗藤大陸所述為真,當初高雄想要取材的地名其實為「高尾」,日本最知名的「高尾」為位於日本東京八王子市的高尾山。恰巧的是,高尾山所在的八王子市,在2006年已與高雄市締結姊妹市,是個與高雄相當友好的城市,兩地首長也都時常互訪。

高雄源自京都仍是目前被大家認可的說法,其中關鍵人物是當時擔任總務長官的下村宏。下村宏最有名的事蹟是1945年8月,當昭和天皇決定要投降,他瞞著鷹派軍官,負責錄製天皇接受投降的「玉音放送」,並將錄音黑膠唱片偷偷運送至各地播放,讓日本免於更多的傷亡。

1920年8月,臺灣總督府以府令第四十七號,公布臺灣州廳管轄區域位置(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府報第2177號,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1920年8月,臺灣總督府以府令第四十七號,公布臺灣州廳管轄區域位置(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府報第2177號,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1920年當打狗改名為「高雄」,鄰近的打狗山也更名為「高雄山」,恰巧與京都市右京區賞楓勝地「高雄山」同名。行政區域調整為總務長官下村宏規劃辦理,相傳下村宏非常喜歡京都,所以才借京都的賞楓勝地「高雄」之名用於打狗,但此一說法,我們一直未能找到證據,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典藏有日本國會圖書館下村宏在臺灣期間的日記,但在日記中,也找不到下村宏關於此事的記載。而高雄山之名,後來也因1923年裕仁皇太子登上高雄山上,被更名為「壽山」,以作為行啟紀念。

下一頁: 京都?東京?各有說法

關鍵詞

台灣 歷史 臺灣 高雄

王御風WANG Yu-Fong簡介與署名文章

王御風,1966年生,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現借調服務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擔任館長。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職媒體、出版社、社區大學,著有《從淺野到台泥:臺灣第一的水泥廠》、《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一本就懂台灣史》等書,希望能將台灣歷史的故事,透過文字、影像等方式,傳達給各地的人們。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