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和牛肉——從壽喜燒看台日飲食文化交流

文化 生活 飲食 歷史 國際

大洞敦史 [作者簡介]

不管是日本還是臺灣,長久以來吃牛肉被視為一大禁忌。日本是直到明治維新之後,牛鍋作為「文明開化的象徴」掀起了一股熱潮,而牛鍋即為壽喜燒的前身。不久後,也傳到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甚至是臺灣的知名作家和反日運動領導人也極為喜愛。即使到了現代,臺灣仍然有很多提供壽喜燒的餐廳。透過壽喜燒的傳入和扎根,食用牛肉的文化融入過程可作為理解台日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關鍵。

喜愛壽喜燒的臺灣菁英們

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高級餐廳也開始提供牛肉料理,逐漸在民間普及開來。1911年10月24日刊的《臺灣日日新報》裡面,刊登一則通知,內容是台南公館(現為台南公會堂)開始提供神戶牛的壽喜燒。在同年12月12日刊裡面,也有報導指出位於台北府前街(現為重慶南路)的「松尾牛肉店」開了壽喜燒的店。

「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12月12日的報導(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12月12日的報導(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日本統治期間,連在臺灣活躍的知識份子也非常喜愛壽喜燒。作為非暴力反日運動・民族運動・民主化運動的領導人,相當活躍的林獻堂(1881-1956年)則是定期和友人舉辦「鋤燒會」(鋤燒Sukiyaki即為壽喜燒)的聚會。還有,龍瑛宗(1911- 1999年)的日文小説〈龍舌蘭與月〉裡,有一段是住在鄉下溫泉街的男子邀請旅人到家裡用餐,說:「請到寒舍來吧,雖然沒什麼可以款待,但是至少可以殺雞來吃,就用來做壽喜燒吧。」台南作家吳新榮(1907-1967年)的戰前日記裡,也經常出現在聚會時吃壽喜燒的描述。

就連致力於反日運動的人物也喜愛由日本傳入的壽喜燒,從這一點來看,也許可以從中看出不同於「文明開化」的另一種意義。鍋物料理本身是大家不論身分高低,用輕鬆的姿勢坐在榻榻米上,圍著一個鍋,隨心所欲地夾食材放入鍋內煮,在那裡也時而談論國家大事吧。作為市民們可以自由地高談闊論的地方,壽喜燒的聚會大大發揮了作用。像是林獻堂主辦的「鋤燒會」或是作家之間的聚餐,應該也具備了這樣的特性吧。

體驗現代臺灣的「壽喜燒」

自日本傳入的壽喜燒也一直延續到現代的臺灣,招牌上寫有「壽喜燒」的餐廳不在少數,在臺灣的價格也很便宜,大部分是落在300元到500元(約1100日圓~1800日圓)左右,基本上是採吃到飽的形式,肉類和蔬菜任君挑選。

在我家附近有一間名為「一番地」的壽喜燒連鎖店,店內提供的美國・紐西蘭產牛肉就有四種不同肉質可以選擇,其他還有豬肉、雞肉和羊肉,甚至是五顏六色的新鮮蔬菜、生蛋、越光米的白飯、烏龍麵、飲料等無限供應,只要臺幣500元(約1800日圓)就可以盡情享用和暢飲。

在店裡的和式大廳等候帶位的客群,以年輕人和帶小孩子前來的家庭居多。坐定位後,首先店員會把洋蔥和湯頭放入桌子中央的淺底鐵鍋內,打開 IH電磁爐的電源,端上一盤牛肉組合。日本的專門店會有穿著美麗和服的店員貼心地幫忙煮肉類或蔬菜,但是在這裡之後一切都是自助式服務的。

等到洋蔥變成焦糖色,和湯汁一起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時,再把肉放進去。因為肉片切的很薄,所以一下子就熟了,趕緊夾起來,輕輕地沾一下事先打在碗裡的蛋汁,然後放入口中。

壽喜燒的關鍵在於肉質,這裡是使用美國的牛肉等級裡,頂級(Prime)的霜降牛肉和特選(Choice)的雪花牛肉,口感柔軟,油脂也恰到好處,相當美味。副食除了豆腐、大白菜等,還有日本吃不太到的絲瓜和韓國料理的年糕等,種類多元豐富。筆者觀察周遭的其他客人,發現很多人放在盤子上煮熟的食物幾乎是不沾蛋汁就直接入口了,這是因為臺灣有很多人不吃生蛋的緣故。取而代之的,是會把生蛋打入鐵鍋內,等煮熟之後再吃。在臺灣,通常不會把煮肉時出現的白色泡沫撈掉。前面介紹的壽喜燒店也沒有提供撈取泡沫的鐵勺,大家對於越來越混濁的湯汁似乎不以為意。我的臺灣人太太說:「臺灣人認為這些泡沫是有營養的唷!」我聽了很驚訝,原來也有這樣的發想啊。

下一頁: 關東風和關西風的綜合體

關鍵詞

牛肉 台灣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代 壽喜燒 牛肉麵

大洞敦史DAIDO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84年生於東京,明治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2012年移居臺灣臺南市,蕎麥麵餐廳「洞蕎麥」經營5年後,設立「鶴恩翻譯社」。著書有《遊步臺南》(繁體書,皇冠文化)《臺灣環島―南風のスケッチ》,日譯書《フォルモサに吹く風》(福爾摩沙三族記)《君の心に刻んだ名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台湾 和製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記憶》(台湾老花磚的建築記憶)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