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和牛肉——從壽喜燒看台日飲食文化交流

文化 生活 飲食 歷史 國際

不管是日本還是臺灣,長久以來吃牛肉被視為一大禁忌。日本是直到明治維新之後,牛鍋作為「文明開化的象徴」掀起了一股熱潮,而牛鍋即為壽喜燒的前身。不久後,也傳到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甚至是臺灣的知名作家和反日運動領導人也極為喜愛。即使到了現代,臺灣仍然有很多提供壽喜燒的餐廳。透過壽喜燒的傳入和扎根,食用牛肉的文化融入過程可作為理解台日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關鍵。

臺日食用牛肉之始

在臺灣,不分男女老幼,很多人不吃牛肉。感覺上,10個人裡面大概有2、3位不吃,素食主義者也有十分一的比例存在。素食主義者的話,主要是因為宗教信仰或是愛護動物等理由而不吃肉,另一方面,可以吃豬肉、雞肉等,唯獨不吃牛肉的人幾乎都是為了遵守「家規」。

筆者偶爾在聚餐的場合上,會聽到不吃牛肉的人說:「因為我的阿公是出身農家,牛是耕田的重要夥伴,就像家人般。所以,我家是不吃牛肉的」之類的說明。在臺灣,甚至有句古老諺語是「食了牛犬,地獄難免」,吃牛肉被視為一大禁忌。而且,即使是現代的年輕人,有不少人仍忠實地遵守家規。

即便是日本,一直到江戶時代為止,受佛教思想影響甚深,表面上是禁止吃四隻腳的動物,但是以明治維新為界,在政府推動西歐化之下,吃牛肉頓時成為「文明開化的象徵」。當時,具代表性的知識人福澤諭吉(1835-1901年)撰文寫道:「牛羊的食物是只有吃五穀草木和喝水,其肉的清潔性當然不在話下」(《肉食之説》1870年),否定了庶民間根深蒂固的「牛肉=汙穢」的觀念;劇作家假名垣魯文(1829-1894年)的文筆更帶有挑釁意味,直言:「不吃牛鍋,就是未開化的傢伙」(《牛店雜談・安愚樂鍋》1871年),鼓動民眾。1872年,報紙上刊載了明治天皇第一次吃牛肉的報導,於是現今關東風壽喜燒(後述)的前身「牛鍋」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據說1877年光是東京就有超過550間的牛鍋店。

仮名垣魯文的『牛店雜談・安愚樂鍋』(1871年)的插畫(人間文化研究機構國立國語研究所所藏)
仮名垣魯文的『牛店雜談・安愚樂鍋』(1871年)的插畫(人間文化研究機構國立國語研究所所藏)

喜愛壽喜燒的臺灣菁英們

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高級餐廳也開始提供牛肉料理,逐漸在民間普及開來。1911年10月24日刊的《臺灣日日新報》裡面,刊登一則通知,內容是台南公館(現為台南公會堂)開始提供神戶牛的壽喜燒。在同年12月12日刊裡面,也有報導指出位於台北府前街(現為重慶南路)的「松尾牛肉店」開了壽喜燒的店。

「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12月12日的報導(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12月12日的報導(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日本統治期間,連在臺灣活躍的知識份子也非常喜愛壽喜燒。作為非暴力反日運動・民族運動・民主化運動的領導人,相當活躍的林獻堂(1881-1956年)則是定期和友人舉辦「鋤燒會」(鋤燒Sukiyaki即為壽喜燒)的聚會。還有,龍瑛宗(1911- 1999年)的日文小説〈龍舌蘭與月〉裡,有一段是住在鄉下溫泉街的男子邀請旅人到家裡用餐,說:「請到寒舍來吧,雖然沒什麼可以款待,但是至少可以殺雞來吃,就用來做壽喜燒吧。」台南作家吳新榮(1907-1967年)的戰前日記裡,也經常出現在聚會時吃壽喜燒的描述。

就連致力於反日運動的人物也喜愛由日本傳入的壽喜燒,從這一點來看,也許可以從中看出不同於「文明開化」的另一種意義。鍋物料理本身是大家不論身分高低,用輕鬆的姿勢坐在榻榻米上,圍著一個鍋,隨心所欲地夾食材放入鍋內煮,在那裡也時而談論國家大事吧。作為市民們可以自由地高談闊論的地方,壽喜燒的聚會大大發揮了作用。像是林獻堂主辦的「鋤燒會」或是作家之間的聚餐,應該也具備了這樣的特性吧。

體驗現代臺灣的「壽喜燒」

自日本傳入的壽喜燒也一直延續到現代的臺灣,招牌上寫有「壽喜燒」的餐廳不在少數,在臺灣的價格也很便宜,大部分是落在300元到500元(約1100日圓~1800日圓)左右,基本上是採吃到飽的形式,肉類和蔬菜任君挑選。

在我家附近有一間名為「一番地」的壽喜燒連鎖店,店內提供的美國・紐西蘭產牛肉就有四種不同肉質可以選擇,其他還有豬肉、雞肉和羊肉,甚至是五顏六色的新鮮蔬菜、生蛋、越光米的白飯、烏龍麵、飲料等無限供應,只要臺幣500元(約1800日圓)就可以盡情享用和暢飲。

在店裡的和式大廳等候帶位的客群,以年輕人和帶小孩子前來的家庭居多。坐定位後,首先店員會把洋蔥和湯頭放入桌子中央的淺底鐵鍋內,打開 IH電磁爐的電源,端上一盤牛肉組合。日本的專門店會有穿著美麗和服的店員貼心地幫忙煮肉類或蔬菜,但是在這裡之後一切都是自助式服務的。

等到洋蔥變成焦糖色,和湯汁一起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時,再把肉放進去。因為肉片切的很薄,所以一下子就熟了,趕緊夾起來,輕輕地沾一下事先打在碗裡的蛋汁,然後放入口中。

壽喜燒的關鍵在於肉質,這裡是使用美國的牛肉等級裡,頂級(Prime)的霜降牛肉和特選(Choice)的雪花牛肉,口感柔軟,油脂也恰到好處,相當美味。副食除了豆腐、大白菜等,還有日本吃不太到的絲瓜和韓國料理的年糕等,種類多元豐富。筆者觀察周遭的其他客人,發現很多人放在盤子上煮熟的食物幾乎是不沾蛋汁就直接入口了,這是因為臺灣有很多人不吃生蛋的緣故。取而代之的,是會把生蛋打入鐵鍋內,等煮熟之後再吃。在臺灣,通常不會把煮肉時出現的白色泡沫撈掉。前面介紹的壽喜燒店也沒有提供撈取泡沫的鐵勺,大家對於越來越混濁的湯汁似乎不以為意。我的臺灣人太太說:「臺灣人認為這些泡沫是有營養的唷!」我聽了很驚訝,原來也有這樣的發想啊。

關東風和關西風的綜合體

在日本,壽喜燒可分為使用湯頭,把食材煮的甜甜辣辣的「關東風」和不使用湯頭,鍋內放入一些牛脂,直接炒肉類和蔬菜,靠著醬油和砂糖,以及蔬菜原有的水分來調整味道的「關西風」,在現代的臺灣較為常見的是關東風壽喜燒。但是,前面介紹的店一開始是炒洋蔥,還有使用大量的大白菜,最後則是放入烏龍麵做結尾等,也包含了關西風的特色,巧妙地融合了雙方的特點。

順帶一題,根據推測,日本統治時代的「鋤燒」應該是以關西風為主流。二戰前,喜愛壽喜燒,上述的吳新榮在1960年1月28日的日記裡寫道:「我煮的是日本式的,除菜肉外只用糖、豆油做佐料」。還有,因為當時的移住者以出身西日本居多的關係吧。 

因美軍駐臺而普及的牛排文化

放在牛型鐵板上的台式牛排,麵跟蛋擺置很具個性(筆者攝影)
放在牛型鐵板上的台式牛排,麵跟蛋擺置很具個性(筆者攝影)

在臺灣,大家也吃牛排。在筆者目前居住的台南,就有好幾間踏實經營且有個性的牛排老店。店內裝潢非常簡樸,騎樓和店內甚至沒什麼區隔,直接相通。價格親民,也有無限供應生菜沙拉或玉米濃湯、冰淇淋的店,很多人都是一吃就成了老主顧。

筆者經常光顧的「赤崁牛排」是創業四十年的老字號牛排店,營業時間到深夜二點。找張紅色塑膠椅坐定位,接著在簡單明瞭的菜單上填妥後,交給穿著白色廚師服的老闆,據說他從二十幾歲就開了這間店到現在。過沒多久,老闆就端來了滋滋作響的鐵板,上面放著厚實的牛排。黑亮亮的牛隻造型鐵板很特別,在鐵板和牛排之間還夾著有嚼勁又彈牙的粗麵和荷包蛋,也聽說過這樣的吃法是從台南發祥出去的。吃完肉,再將粗麵和黑胡椒醬汁或蛋黃均勻攪拌後,更加入味好吃。

牛排之所以在庶民間普及開來的契機,與從1950年代到70年代的這段期間在臺灣駐留的美軍有很大的關係。過去,牛肉本身被視為高級食材,但為了滿足他們對肉食的渴望,基地周邊就出現了不少洋食店。在台南,聽說位於機場附近的「快樂小館」是牛排店的先驅。

創立40年的台式庶民牛排店(筆者攝影)
創立40年的台式庶民牛排店(筆者攝影)

源自中國大陸的味道──牛肉麵

除了牛肉外也加入牛筋肉與牛肚的「牛肉三寶麵」(筆者攝影)
除了牛肉外也加入牛筋肉與牛肚的「牛肉三寶麵」(筆者攝影)

在筆者居住的臺灣台南,大宗的牛肉料理還有牛肉湯和牛肉麵。

台南有名料理牛肉湯,使用的是被稱為「溫體牛肉」的肉片,是剛屠宰完的新鮮國產牛肉。乳牛居多,在郊外的屠宰場處理完的生肉直送餐廳,切成薄片放入碗裡,再把用洋蔥或蘋果熬煮而成的滾燙透明高湯底沖入碗裡。客人要在肉片還帶著血色的狀態下趕緊品嚐。筆者也在回日本時,即席做了牛肉湯招待家人,頗受好評。而牛肉湯是進入21世紀之後才開始流行的樣子。

另一道源自中國大陸的牛肉麵,是在臺灣各地都吃得到的料理。在臺灣,有為數不少的被稱為「眷村」的聚落,二戰後從大陸撤退來台的軍公教及其眷屬們居住的地方。位於台南機場附近的「二空」也是眷村之一,當筆者身體微恙時,照顧我的人曾經帶我去一間夫婦自家經營的牛肉麵店,馬路和店面也沒有用牆壁區隔開來,甚至連招牌都沒有,是一間小而溫馨的店。濃郁的紅燒湯頭,還有一塊塊浮在碗裡的軟嫩牛肉,第一次吃到的牛肉麵竟是如此讓人感動的美味,夫婦甚至沒有把錢收下。過了不久,因為大規模的都市開發計畫,這裡蓋了高樓大廈,這對夫婦也不知去向。直到現在,我還沒有遇到任何可以凌駕那碗牛肉麵的食物。

過去,被訓誡「食了牛犬,地獄難免」的牛肉,有從日本傳入的壽喜燒,還有受到中國或美軍駐留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在臺灣社會裡廣泛地被食用。原本禁食牛肉的原因之一是牛作為農業勞動力受到重視,伴隨著農業機械化也被取代了,即使作為勞力來源的任務終結了,但是臺灣有一部份的家庭仍然恪守「家規」,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不吃牛肉。對於那些基於愛護動物或者是因守護祖先留下的臺灣人價值觀,能夠堅持不受牛肉美味的誘惑,筆者在此致上深深的敬意。

台式牛肉湯、是將熱高湯注入生肉中即刻食用的料理(筆者攝影)
台式牛肉湯、是將熱高湯注入生肉中即刻食用的料理(筆者攝影)

標題圖片:加入雞肉及絲瓜,色彩鮮艷的臺灣式壽喜燒(筆者撮影)

牛肉 台灣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代 壽喜燒 牛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