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和牛肉——從壽喜燒看台日飲食文化交流

文化 生活 飲食 歷史 國際

不管是日本還是臺灣,長久以來吃牛肉被視為一大禁忌。日本是直到明治維新之後,牛鍋作為「文明開化的象徴」掀起了一股熱潮,而牛鍋即為壽喜燒的前身。不久後,也傳到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甚至是臺灣的知名作家和反日運動領導人也極為喜愛。即使到了現代,臺灣仍然有很多提供壽喜燒的餐廳。透過壽喜燒的傳入和扎根,食用牛肉的文化融入過程可作為理解台日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關鍵。

臺日食用牛肉之始

在臺灣,不分男女老幼,很多人不吃牛肉。感覺上,10個人裡面大概有2、3位不吃,素食主義者也有十分一的比例存在。素食主義者的話,主要是因為宗教信仰或是愛護動物等理由而不吃肉,另一方面,可以吃豬肉、雞肉等,唯獨不吃牛肉的人幾乎都是為了遵守「家規」。

筆者偶爾在聚餐的場合上,會聽到不吃牛肉的人說:「因為我的阿公是出身農家,牛是耕田的重要夥伴,就像家人般。所以,我家是不吃牛肉的」之類的說明。在臺灣,甚至有句古老諺語是「食了牛犬,地獄難免」,吃牛肉被視為一大禁忌。而且,即使是現代的年輕人,有不少人仍忠實地遵守家規。

即便是日本,一直到江戶時代為止,受佛教思想影響甚深,表面上是禁止吃四隻腳的動物,但是以明治維新為界,在政府推動西歐化之下,吃牛肉頓時成為「文明開化的象徵」。當時,具代表性的知識人福澤諭吉(1835-1901年)撰文寫道:「牛羊的食物是只有吃五穀草木和喝水,其肉的清潔性當然不在話下」(《肉食之説》1870年),否定了庶民間根深蒂固的「牛肉=汙穢」的觀念;劇作家假名垣魯文(1829-1894年)的文筆更帶有挑釁意味,直言:「不吃牛鍋,就是未開化的傢伙」(《牛店雜談・安愚樂鍋》1871年),鼓動民眾。1872年,報紙上刊載了明治天皇第一次吃牛肉的報導,於是現今關東風壽喜燒(後述)的前身「牛鍋」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據說1877年光是東京就有超過550間的牛鍋店。

仮名垣魯文的『牛店雜談・安愚樂鍋』(1871年)的插畫(人間文化研究機構國立國語研究所所藏)
仮名垣魯文的『牛店雜談・安愚樂鍋』(1871年)的插畫(人間文化研究機構國立國語研究所所藏)

下一頁: 喜愛壽喜燒的臺灣菁英們

關鍵詞

牛肉 台灣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代 壽喜燒 牛肉麵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