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生活在人類近旁的智者

自然環境 生活

杉田昭榮 [作者簡介]

或是把路上的垃圾啄得四處散落、一片狼藉,或是向人類發起攻擊……烏鴉幹的壞事不勝枚舉,和其他野鳥相比,給人的印象要差得多。不過,聰明的烏鴉們對此毫不在意,它們似乎非常清楚,只要生活在人類近旁,即可獲得充足的食物和棲息場所。那麼,烏鴉究竟是怎樣一種鳥呢?請看長年觀察烏鴉的生態和活動的專家的講解。

大腦發達,更接近於人類

儘管烏鴉有如此惡行,但它們卻有個別名,叫「身披羽毛的靈長類」。正因為它們智力水準高,所以有時才會給我們帶來預想不到的問題。它們具有多樣性,能適應複雜的人類生活,因此即使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的解決線索,它們又會帶來另一個新的難題。

大嘴烏鴉。比小嘴烏鴉的肉食性更強。城市裡糧食豐富,可代替樹木停留的建築物也多,又沒有猛禽類天敵,因此數量劇增
大嘴烏鴉。比小嘴烏鴉的肉食性更強。城市裡糧食豐富,可代替樹木停留的建築物也多,又沒有猛禽類天敵,因此數量劇增

與其他鳥類相比,烏鴉的大腦要發達得多。腦重量占體重的比例為1.4%,是雞(0.12%)的10多倍。人的這一比例為1.8%,這樣一比,雞可謂相去甚遠,烏鴉更加接近於人類。它們會預測車輛將從某處通過,把核桃放在那個地方,待車壓碎後啄食核桃仁;如果車子沒有壓上,它們還會重新調整位置,可見其智力水準之高。正因為烏鴉有如此智慧,所以大概它們自古以來就知道,只要棲息在人類身邊,就可以「衣食無憂」地生活下去。而且即使這種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它們也能順應環境生存至今。人類的生產效率提高,食物開始過剩,供它們食用和築巢的材料多起來,於是烏鴉的數量也增加了。

在經濟高速發展期,東京棲息著約3.7萬隻烏鴉,它們成群結隊地飛到繁華商業街的後面,聚集在剩飯堆起的垃圾上。1998年至2001年烏鴉數量最多,人們採取了各種措施,比如在烏鴉行動前的深夜回收垃圾;採取單獨回收的方式,各負其責對垃圾進行回收,等等。現在,這些措施產生了較好的效果,烏鴉的數量減少到三分之一,受害事件也降至當時的十分之一,人類在處理和烏鴉的關係中,收穫了明顯的成果,得到了些許的安寧,然而卻花費了20年的時間。

一旦人類和野生動物共存關係的平衡被打破,那麼要想重新恢復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不僅是烏鴉,所有野生動物都要頻繁覓食。它們習慣了依靠人類生存,就不會輕易離開。人類很容易破壞和大自然之間的平衡關係,我們有責任弄清聰明的鳥類的活動和習性,思考和它們打交道的方式。

攝影:筆者
標題圖片:大嘴烏鴉

關鍵詞

鳥類 都市 自然環境

杉田昭榮SUGITA Shōei簡介與署名文章

宇都宮大學名譽教授、特聘教授。東都大學教授。1952年生於岩手縣。醫學博士、農學博士。專業為神經解剖學。因解剖烏鴉的大腦而對其產生興趣,從活動、形態及生態等各方面對烏鴉進行研究。近作有《烏鴉學的建議》(綠書房,2018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