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上):歷盡瘟疫、戰火和災害的千年歷史文化名城

文化 設計 觀光旅遊

橋爪紳也 [作者簡介]

自794年平安京始建,到1867年遷都東京,在這一千多年中,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文化政治中心。本文分為上下篇,追溯與東京、大阪並稱為「三都」的京都的歷史,介紹這座千年古都的魅力。

多次在戰火中燒毀的城市

京都不斷戰勝各種瘟疫和災害,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扮演著日本文化中心的角色。讓我們從頭來梳理一下這座城市的歷史吧。

桓武天皇發佈從長岡京遷都的詔令是794年的事情。新的都城是以中國的長安和洛陽等都城為藍本規劃的。寬約84公尺的朱雀大路貫穿南北,以此為中軸線,左右修建了對稱的格子狀街道網。城市的北端修建了「大內裡」,內有天皇的皇宮「御所」和官廳街。南面有羅城門,並在附近修建了東寺和西寺的伽藍。市區是由40丈(約120公尺)見方的「町」為單位構成。為確保人們生活所需物品的流通,設置了東市和西市兩個市場。

新都城命名為「平安京」。一說認為該都城是基於中國傳來的風水之說,修建在有神獸鎮守四方的「四神相應」之地上。也就是北面的船岡山對應虛構的神獸「玄武」,被改道至東面的河流鴨川為「青龍」,西面延伸的大道「山陰道」為「白虎」,南面水量豐富的巨椋池則是「朱雀」。而平安京就建在其中心。

平安京的起名有「平穩安泰」之意,寄託了希望和平盛世永存的美好願望。然而事與願違,平安京多次在戰火中燒毀。1467年到1477年的應仁之亂中,市區成了主戰場。之後16世紀末,豐臣秀吉統一天下進程中對都城進行了改造,以名為「聚樂第」的居城為中心修建了城堡城市,還堅決重編了寺院街。此時建成的市區格局,就是現在京都的原型。

2012年京都市上京區發掘出的「聚樂第」本丸的石牆(時事)
2012年京都市上京區發掘出的「聚樂第」本丸的石牆(時事)

進入江戶時期後,京都也幾經大火摧殘。1788年的「天明大火」燒了兩天兩夜,整個城市都被紅蓮業火吞噬。之後1864年爆發的「禁門之變」中,長州藩與會津藩發生武力衝突,士兵放火延燒至市區,3萬戶人家毀於一旦。

遭遇戰火與天災後,每次復興都讓城市改變一次容貌。直到1869年遷都東京之前,京都蟬聯日本首都長達1100年。即便是在武士階級統治的幕府遠遷鐮倉和江戶的時代,天皇的御所也依然在這座城市裡,日本政治中心的地位得以保全。

不知從何時起,世人開始用「京」一字來指代「平安京」,念作「Miyako」。京都是日本唯一的政治文化中心,相信這在當時是誰都深信不疑的。

下一頁: 歷史文化遺產的寶庫

關鍵詞

京都 傳統文化 日本史 祇園祭 京都議定書 京都市 金閣寺 銀閣寺

橋爪紳也HASHIZUME Shin’ya簡介與署名文章

大阪府立大學研究推進機構特別教授。該大學觀光產業戰略研究所所長。1960年出生於大阪中央區。京都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該大學碩士課程修畢。專門領域為建築史・都市文化論。工學博士。大阪府特別顧問、大阪市特別顧問。曾獲得日本觀光研究學會賞、日本建築學會賞、日本都市計劃學會石川賞等獎項。主要著作有《大京都現代主義遊覽》(藝術新聞社,2015年)、《旅遊業的城市設計》(鹿島出版會,2015年)、《大阪世博的戰後史》(創元社,2020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