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上):歷盡瘟疫、戰火和災害的千年歷史文化名城

文化 設計 觀光旅遊

自794年平安京始建,到1867年遷都東京,在這一千多年中,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文化政治中心。本文分為上下篇,追溯與東京、大阪並稱為「三都」的京都的歷史,介紹這座千年古都的魅力。

與瘟疫戰鬥的先人的記憶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抑制了全世界人們的活動,人員流動受阻。日本的代表性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國際旅遊城市京都也不例外。整個春夏,國內外不再有遊客來訪,各大景點也門可羅雀。好不容易到了秋天,終於能夠在最大限度注重防疫措施的基礎上,再次迎接國內遊客的來訪了。不料進入2021年後,疫情擴大的趨勢遲遲不見好轉,要想恢復到疫情前那種國內外遊客紛至遝來的盛況,似乎還有待時日。

不過,生活在京都的人已經不是第一次遭遇瘟疫襲擊了。早在9世紀中期就有傳染病蔓延,奪去了無數人的性命。863年,朝廷在神泉苑做了場法事,叫做「御靈會」。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傳染病是含恨而亡之人的怨靈在作祟。於是就要祭祀牛頭天王,祈求這位除疫神為人們消災解厄。平安時期佛教興盛,與傳統的神道教逐步融合,出現了「本地垂跡」的說法。也就是認為神道教的神,其實都是佛在日本的一個個化身。而牛頭天王就是藥師如來在神道教中的化身。

但是那之後,日本各地依然災禍不斷。864年富士山大爆發,869年被認為跟東日本大地震同級別的「貞觀地震」襲擊三陸近海,掀起巨大海嘯,造成死傷無數。京都瘟疫蔓延,疊加東國(古代日本地理概念,大致指近畿以東的諸藩國——譯注)的自然災害,一時鬧得人心惶惶。於是,朝廷找來66支長矛,代表66個藩國,將各國的惡靈封印其中之後,又辦了一次「御靈會」除祟。此時的儀式後來成為了每年夏天的固定項目。這就是供奉牛頭天王的八阪神社的一個祭祀活動——「祗園祭」的由來。

京都夏季風物詩——祗園祭的山鉾巡遊,京都市下京區,2018年拍攝(時事)
京都夏季風物詩——祗園祭的山鉾巡遊,京都市下京區,2018年拍攝(時事)

京都市民的信仰與傳統祭祀活動中,鐫刻著一千多年前與瘟疫戰鬥的先人們的記憶。瞭解這些萬人空巷的祭祀活動的來歷,可以讓我們共用古人的經驗,追憶他們當年的苦難,產生一種超越時空的共情感。

下一頁: 多次在戰火中燒毀的城市

關鍵詞

京都 傳統文化 日本史 祇園祭 京都議定書 京都市 金閣寺 銀閣寺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