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妓: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為三味線音樂的繼承和日本舞的發展做出貢獻

文化 社會 歷史

岩下尚史 [作者簡介]

藝妓曾經與富士山一樣,是日本的圖示。然而,在生活中與藝妓近距離接觸過的日本人恐怕是極少數。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藝妓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她們身著華麗的和服,為宴會增添興致,活躍氣氛。他們卻不知道,藝妓將三味線音樂傳承至今,並為日本舞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本文將為讀者介紹職業藝人藝妓的歷史。

現代日本社會逐漸消失的傳統社交場所

談到藝妓,不僅是國外的各位讀者,就連那些頗有閱歷的同胞們也需要依靠「注解」才能明白。我深感藝妓正在淡出現代日本人的視野,其實際情況已逐漸不為人知。

至少到上世紀60年代前後為止,不僅在東京城區,地方也是一樣,除農村外,根據食客的要求設宴席的「料理屋」(如今稱「料亭」,即高級日本料理店)都不是單純滿足人們對美食渴望的場所。此類宴席在禮儀和社交方面必不可少,眾所周知,被雇用來幫助主辦方款待客人的就是藝妓。

上世紀60年代,東京赤阪花街的藝妓(時事)
上世紀60年代,東京赤阪花街的藝妓(時事)

70年代以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出生於明治和大正時代的一代人是戰敗後復興的主力軍,此時他們逐漸老去,而出生於昭和前半期的新一代人憧憬著社會變革,他們的力量逐漸發展壯大。進入80年代前後,宴席和接待場所大多轉到飯店或夜總會等地,全國各地的「花街」(允許雇用藝妓為宴席助興的「料亭」所在的營業地區)逐漸沒落。首先是地方的金融家和政治家熟悉的小規模花街日漸式微,在此經營的「料亭」隨之被迫停業。

另外,戰敗後不久出生的一代人從1993年(平成5年)開始佔據社會的中樞公職,當時的內閣對於在「料亭」會面表示出謹慎態度,金融界揣度當時聯合政權的態度,也步其後塵。明治時代以後,以這些人為顧客的大城市的花街,包括東京及大阪、名古屋在內,都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直至最終走向沒落。

時移世變,有幾處花街在困境中堅持經營,我們只能從昔日風貌猶存的藝妓們的裝扮中嗅到德川時代文明的餘香。因為在現代社會,享受過藝妓侍酒的日本人少之又少,總體來看幾乎是不存在的。

下一頁: 負責客人與妓女間戀情的周旋,方式為歌舞技藝

關鍵詞

歌舞伎 日本舞蹈 歷史 傳統文化 日本史 藝妓 三味線

岩下尚史IWASHITA Hisaf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作家、國學院大學客座教授。1961年生於熊本縣。國學院大學畢業後,進入新橋演舞場工作。退休後於2006年出版處女作《藝妓論:曾經扮飾諸神的歷史已被日本人遺忘》,獲第20屆和辻哲郎文化獎。經梅原猛、平岩弓枝推薦,加入日本文藝家協會。同時擔任電視評論員。著作有《名妓夜談》(文春文庫、2012年)、《素顏 三島由紀夫青年時代的戀情》(文春文庫,2016年)、《成年人的禮法》(集英社International,2017年),等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