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會美日野球的臺灣左腕陳偉殷

運動 生活 臺灣香港

李弘斌 [作者簡介]

暌違9年回到昔日揚名立萬的日本職棒,臺灣左投陳偉殷披上千葉羅德海洋球衣的4場先發雖未拿下勝投,但主因是欠缺火力支援,就一個超過1年沒投過正式比賽的投手而言,4場出賽都能穩定投出「優質先發」(quality start),防禦率僅2.42,都令人驚豔不已。然而,筆者曾連5年赴美近距離採訪陳偉殷,毫不訝異35歲的他仍能壓制住日職打者。因為臺灣出生、日職育成的陳偉殷,旅美8年已經融會了美日野球的精髓,加上高自我要求的狀態維持,此時正是他投球最成熟的時刻。

美臺日三方訪問 前所未見

2014年陳偉殷在巴爾的摩金鶯球場先發出賽。(攝影.李弘斌)
2014年陳偉殷在巴爾的摩金鶯球場先發出賽。(攝影.李弘斌)

陳偉殷出生於臺灣高雄,高中加入棒球名門高苑工商,2002年IBA世界青棒錦標賽,對南韓隊演出12次三振完封勝,獲得大會最佳左投手,一炮而紅,也讓他在2003年底簽約加盟日職中日龍隊。

陳偉殷雖在2006年接受左肘手術,後來轉為育成選手,但他成功復原,2009年還拿下中央聯盟防禦率王(1.54),也獲得「今中二世」、「巨人殺手」等美譽。2012年陳偉殷赴美加入巴爾的摩金鶯隊,2016年再與邁阿密馬林魚簽下5年8000萬美元新約,創下華人運動員最高身價紀錄。

陳偉殷是第一個帶著日職資歷赴美發展的臺灣棒球員,而且5年中央聯盟生涯已累積36勝,也讓他在2012年代表巴爾的摩金鶯隊出賽後,被美國、臺灣、日本三方的媒體記者先後訪問,幾乎是種前所未見的規格。

要說這一點有多特別,得先解釋大聯盟賽後的採訪規則。像陳偉殷、王建民這樣的臺灣球星,或者其他日、韓名將,在大聯盟都屬於非美籍球員,現場可能有其母國記者需要採訪。不過比賽打完,當地記者有截稿的時間壓力,都是讓他們先進行聯訪,接著才是球員所屬的母國媒體。

一般而言,球員賽後最多也就是接受兩批訪問,但陳偉殷通常得比其他人更晚休息,因為接受美國、臺灣記者訪問之後,他還會非常親切的滿足日本記者的需要。不同的是,面對美媒訪問是透過翻譯回答,對臺媒自然直接講中文,但陳偉殷與日媒也能以流利的日文互動,語言天賦或許也是他的另一個特色。

正因為陳偉殷獨特的三國情懷,碰上不同棒球文化或模式的衝擊,他沒有捍衛某一方的包袱,而是能像海綿一樣,盡可能去吸收箇中精華,融為己用。因此在採訪陳偉殷的過程中,也讓筆者感受到以下美、日棒球的差異,值得參考。

陳偉殷相當有語言天分,在金鶯隊也能迅速融入隊友。(攝影.李弘斌)
陳偉殷相當有語言天分,在金鶯隊也能迅速融入隊友。(攝影.李弘斌)

下一頁: 鬥魂完投vs. 球數嚴控

關鍵詞

美國 臺灣 職棒 棒球 羅德 大聯盟 中日龍

李弘斌LEE Hung-Pin簡介與署名文章

資深體育記者。中國時報體育組主任。FOX體育臺、Eleven Sports、博斯運動臺特約足球講評,運動精英獎評選委員(體育署舉辦),亞洲金球獎評選委員(體壇周報舉辦),中華民國體育記者協會理事。曾任中時電子報助理副總編輯,中華足協新聞聯絡人,麗臺運動報記者等職。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