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引以為傲的「江戶前鰻」與關西的鰻魚哪裡不一樣?:《守貞漫稿》(4)

歷史 飲食 文化

江戶時代的「四大美食」是蕎麥麵、壽司、天婦羅,以及鰻魚。其中鰻魚售賣的方式也跟現代大不相同,而且無論烹飪手法,還是味道,東(江戶即東京)西(大阪)都大相徑庭。從《守貞漫稿》對150年前左右的鰻魚飯的記載中可以窺見一二。

江戶前鰻是絕無僅有的品牌貨

江戶時代的鰻魚,大致分為「江戶前」和「其他」。不是江戶前的鰻魚,叫做「旅鰻」,檔次要低一些。這是因為18世紀中期鰻魚在江戶大受歡迎,繼而發展出了一條差異化品牌化的戰略路線。

順便一提,雖然並無明確定義,但如今在東京灣捕撈的所有魚貝類海產似乎都叫做江戶前。本來「江戶前」是江戶城(現在的皇居)前面的一片海域,大約在羽田到舊江戶川河口(現在東京迪士尼度假村東面)連線上的內側。當時入海口一直深入到江戶城附近,在此處捕撈的新鮮海產便就近送上了將軍家和武士家的餐桌,也出現在平民的飯桌上。成為瀕危物種的日本鰻當初也是在如今高樓大廈林立之處捕撈的。

1805年出版的《職人盡繪詞》中,可以看到掛著「江戶前大蒲燒」招牌的鰻魚店。一位女性站在店頭自豪地大聲叫賣:「我們家可不賣旅鰻喔,都是江戶前喔--」

品牌食材江戶前鰻在前來江戶遊山玩水的遊客中也大受歡迎。《職人盡繪詞》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品牌食材江戶前鰻在前來江戶遊山玩水的遊客中也大受歡迎。《職人盡繪詞》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江戶前與旅鰻有什麼本質區別,事實上並不清楚。

論烹飪方法,都說京阪是「腹開」(從鰻魚的腹部剖開),而江戶是武士之都,「腹開」讓人想起切腹,非常不吉利,因此改為「背開」(從後背剖開)。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無論關東關西,最初都是背開,而之後京都一帶改為腹開是因為腹開更方便烤出色香濃郁的鰻魚,事實究竟如何無從得知。而在進行蒲燒之前先蒸一下鰻魚的手法,也是進入明治時代後才在東京流行開的,江戶時代無論關東關西都不會蒸鰻魚,而是直接烤製。

差異最大的一點是調味,也就是醬汁的味道。

《守貞漫稿》中寫道:「江戶醬油味醂和之,京阪則諸白酒和之。」「和」讀作「huò」,「攪拌」的意思。一言以蔽之,即「混合」。

關東是「濃口醬油和入味醂而成濃口醬汁」。京阪當時使用的「白酒」是酒麴加入燒酒和味醂發酵而成,是甜口的。再將此白酒與淡口的清醬油混合,調製出比關東更為清淡的甜口醬汁。

下一頁: 固執的鰻魚店會視進貨情況休業

關鍵詞

飲食文化 江戶時代 鰻魚 飲食 江戶前 上方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