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榮丸」遣返船悲劇75周年〜連結沖繩與臺灣的戰爭體驗

社會 文化 國際 歷史

松田良孝 [作者簡介]

1945年11月1日,一艘載滿在臺灣迎接終戰的沖繩人的遣返船「榮丸」在基隆外海遇難。罹難者以沖繩縣宮古地區出生的民眾為主,多達100人以上成為海上亡魂。當時僅8歲的洲鎌久人=宮古島市下地上地出生=的雙親和姊弟共6人在這起榮丸事件中喪生,成為家族裡面的唯一生還者。 近年,因為專家發表研究成果,沖繩人從臺灣的遣返受到高度關注。其中,像榮丸事件這樣和「沖繩島戰役」有關的戰爭體驗,也許是連結沖繩與臺灣的重要歷史事件。

重新定義把臺灣列入視野的沖繩島戰役

1989年,洲鎌的體驗被刊登在由出生地舊下地町(現在宮古島市的一部)彙整的《下地町誌》內,但是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公開談論過這段經歷。這是為什麼呢?

洲鎌接受筆者的採訪時,表示:「提到榮丸,卻沒有人知道。一說是(海難事件的)生還者,都被誤以為是『那起事件』的生還者。」

所謂的「那起事件」,指的是發生於1944年8月,一艘前往九州的學童疏散船在惡石島附近被美軍擊沉的對馬丸事件,是沖繩民眾在亞洲太平洋戰爭中被捲入的,具有代表性的船舶遇難事件。若是走一趟位於那霸市內的對馬丸紀念館或是追悼犠牲者的「小櫻之塔」,任何人都可以對事件有所理解。

相對於此,榮丸事件沒有慰靈設施,也鮮少有機會被媒體提起。

然而,這樣的狀況在2018年發生變化。

6名家人在榮丸事件中喪生,家族中唯一生還的洲鎌久人=7月4日。於沖繩縣浦添市的自宅
6名家人在榮丸事件中喪生,家族中唯一生還的洲鎌久人,7月4日,於沖繩縣浦添市的自宅

同年3月,有關沖繩民眾的臺灣遣返的研究成果公開發表,吸引沖繩媒體爭相報導。現任琉球大學講師的中村春菜(35)與指導教授共同整理出來的論證為契機,臺灣遣返的歷史受到高度關注。

《沖繩時報》在同年7月刊登了洲鎌的體驗談。這是洲鎌首次在鏡頭前談論搭乘榮丸的遭遇。沖繩媒體在被視為沖繩島戰役結束的6月23日「慰靈日」之際,籌備了專題報導和特別節目。《沖繩時報》以臺灣遣返為主題,刊登連載,其中也採訪了洲鎌。今年8月,地方電視臺的琉球放送(RBC)播放貼身取材洲鎌長約1年的時間拍攝而成的紀錄片節目。榮丸事件再被重新定義為「另一個沖繩島戰役」。

與宮古地區並列為和臺灣淵源頗深的八重山地區,在二戰時發生的「戰爭瘧疾」(譯注:二戰時,八重山諸島的一般居民在日本軍的命令下,強制疏散(移住)到瘧疾盛行的石垣島市區以北或西表島等地,造成許多人集體罹患瘧疾),造成3000人以上犧牲。在戰後50年的1995年,日本政府在多次協商後,撥款3億日圓撫卹外,也協助建立紀念館跟慰靈碑,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決,這個「另一個沖繩島戰役」弭平了爭端。

不過,筆者在2008年曾聽到一位戰前疏散到臺灣,戰後從臺灣遣返回到八重山的女性說:「當時(疏散到臺灣的生活)真的很悲慘,但是想到(在八重山迎接終戰)這些人飽受瘧疾之苦,自己的痛苦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被訴說的戰爭體驗存在的同時,沒有被訴說的或是難以啟齒的體驗也同樣存在。

在「沖繩島戰役」的大框架下,主戰場沖繩本島上,尤其是發生於中南部地區的地上戰是如此慘烈,不容漠視。另一方面,疏散到臺灣,或是從臺灣遣返回國,還有八重山的「戰爭瘧疾」等,除了地上戰以外,受戰爭波及衍生的被害事件也必須關注,否則無法確實掌握沖繩島戰役的全貌。透過傾聽在榮丸事件中倖存下來的洲鎌和砂川的證言,應該可以看到「沖繩島戰役」中,把臺灣列入視野內的不同面貌。

<參考文獻>

  • 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戰史叢書 沖繩方面陸軍作戰》(朝雲新聞社、1968年)
  • 粟屋憲太郎編《資料日本現代史3》(大月書店、1981年)
  • 沖繩縣教育委員會編《沖繩縣史》各卷(沖繩縣教育委員會)
  • 平良市史編纂委員會《平良市史》各卷(平良市役所)
  • 下地町役場總務課編《下地町誌》(下地町地役場、1989年)
  • 松田良孝《臺灣疏散》(南山舎、2010年)

標題圖片:洲鎌在榮丸事件中犠牲的家人牌位。死亡日期是發生海難事件的1945年11月1日,2020年7月4日,於沖繩縣浦添市的自宅(筆者攝影)

關鍵詞

沖繩縣 台灣 臺灣 第二次世界大戰 遣返

松田良孝MATSUDA Yoshitaka簡介與署名文章

關注沖繩的石垣島等地與臺灣的關係,並持續在此領域深耕、發表論述的新聞記者。1969年生於日本埼玉市。北海道大學農學系農業經濟學科畢業。曾任職於十勝毎日新聞、八重山毎日新聞,2016年7月起成為自由記者。2019年臺灣助獎金學人。著有《八重山的臺灣人》、《臺灣避難》、《與那國臺灣往來記》(均為南山舎出版)、共著有《在石垣島走訪臺灣:另類沖繩導覽》(沖繩時報社)。小說《對講機》(沖繩時報社)榮獲第40屆沖繩文學獎。
部落格:臺灣沖繩鏤空雕刻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