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榮丸」遣返船悲劇75周年〜連結沖繩與臺灣的戰爭體驗

社會 文化 國際 歷史

松田良孝 [作者簡介]

1945年11月1日,一艘載滿在臺灣迎接終戰的沖繩人的遣返船「榮丸」在基隆外海遇難。罹難者以沖繩縣宮古地區出生的民眾為主,多達100人以上成為海上亡魂。當時僅8歲的洲鎌久人=宮古島市下地上地出生=的雙親和姊弟共6人在這起榮丸事件中喪生,成為家族裡面的唯一生還者。 近年,因為專家發表研究成果,沖繩人從臺灣的遣返受到高度關注。其中,像榮丸事件這樣和「沖繩島戰役」有關的戰爭體驗,也許是連結沖繩與臺灣的重要歷史事件。

被巨浪捲入海中

榮丸擠滿了急著遣返回國的沖繩人,幾乎是動彈不得的狀態。洲鎌說:「船才一出基隆港的港口,就不得了了,海浪從頭上席捲過來。」船遇到了驚濤駭浪。洲鎌緊抓著甲板上搭帳篷用的立柱,但是不一會兒就被拋到海裡了。「船員甚至因此喪命,遇到那麼高的海浪,真的也沒輒了。」洲鎌回顧道。

「被海浪不斷地折騰,也喝了不少海水。之後,日本軍隊在我差一點又被浪捲走的時候拉我一把。然後,我一站起來,才發現水完全不深。」

那個地方,水深大概只有到腰際而已。當時,四周伸手不見五指,天色完全暗了下來,遇到海難,一時亂了方寸。

2007年4月,筆者訪問到一位知道榮丸事件的當地臺灣人──張添茂(1927年生,已故)來描述當時的情形,榮丸被打上岸後,他一走近就看到船上的遺體,他說:「人就這樣被繩子纏住而死了。」

遺體被浪打上岸後的現場橫屍遍野,用擔架集中在一個地方後,連同木材堆疊在一起直接火化,就連遺骨也都混在一起了,張添茂感嘆地說:「真的非常可憐。」當時,他也加入救援行列,「一位16、7歲的少女被浪打到岩石上面,我和哥哥一起把她救起來,如果不這樣,可能又會被浪捲走。」於是,他和哥哥用木板當作擔架,把少女抬到家裡,請母親幫她換衣服。

協助榮丸遇難者的張添茂(右)=2007年4月6日、臺灣基隆市的外木山海岸
協助榮丸遇難者的張添茂(右),2007年4月6日,臺灣基隆市的外木山海岸(筆者攝影)

悽慘的景象

當時17歲的砂川金三=沖繩縣宮古島市平良西里出身=為了升學來到臺灣,卻透過友人介紹,在基隆要塞司令部工作,直到二戰結束。他和疏散到臺灣的2位親戚一同搭上了榮丸,但引擎在出發不久後就熄火了,船一駛出港口外海,就被季風往西吹。猛烈搖晃的甲板上,有幾個人開始揮動火把求救,砂川同時也看到岸邊的陸地上有火把在晃動,但是「在船沉沒之前,我們就被海浪捲走了。」

砂川一下子被沖到近海,一下子被捲到岸邊,之後被前來救援的駐留日本兵救上岸。隔天,他也幫忙收容漂流的遺體,在那裡目睹了悽慘的景象。

「到處都看得到流出來的腸子,頭顱嚴重變形,臉也幾乎無法辨識,總之就是慘不忍睹。」

榮丸漂抵基隆的外木山海岸,一堆堆堅硬的岩石綿延著,從榮丸上掉到海裡的人隨波逐流,砂川認為有人是在海浪的拍擊下撞到岩石當場死亡,或者遺體因此受損。

砂川金三回顧榮丸船遇難的情形=9月9日、於沖繩縣浦添市的自宅
砂川金三回顧榮丸船遇難的情形,9月9日於沖繩縣浦添市的自宅(筆者攝影)

下一頁: 犠牲人數難以估計

關鍵詞

沖繩縣 台灣 臺灣 第二次世界大戰 遣返

松田良孝MATSUDA Yoshitaka簡介與署名文章

關注沖繩的石垣島等地與臺灣的關係,並持續在此領域深耕、發表論述的新聞記者。1969年生於日本埼玉市。北海道大學農學系農業經濟學科畢業。曾任職於十勝毎日新聞、八重山毎日新聞,2016年7月起成為自由記者。2019年臺灣助獎金學人。著有《八重山的臺灣人》、《臺灣避難》、《與那國臺灣往來記》(均為南山舎出版)、共著有《在石垣島走訪臺灣:另類沖繩導覽》(沖繩時報社)。小說《對講機》(沖繩時報社)榮獲第40屆沖繩文學獎。
部落格:臺灣沖繩鏤空雕刻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