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榮丸」遣返船悲劇75周年〜連結沖繩與臺灣的戰爭體驗
社會 文化 國際 歷史-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被巨浪捲入海中
榮丸擠滿了急著遣返回國的沖繩人,幾乎是動彈不得的狀態。洲鎌說:「船才一出基隆港的港口,就不得了了,海浪從頭上席捲過來。」船遇到了驚濤駭浪。洲鎌緊抓著甲板上搭帳篷用的立柱,但是不一會兒就被拋到海裡了。「船員甚至因此喪命,遇到那麼高的海浪,真的也沒輒了。」洲鎌回顧道。
「被海浪不斷地折騰,也喝了不少海水。之後,日本軍隊在我差一點又被浪捲走的時候拉我一把。然後,我一站起來,才發現水完全不深。」
那個地方,水深大概只有到腰際而已。當時,四周伸手不見五指,天色完全暗了下來,遇到海難,一時亂了方寸。
2007年4月,筆者訪問到一位知道榮丸事件的當地臺灣人──張添茂(1927年生,已故)來描述當時的情形,榮丸被打上岸後,他一走近就看到船上的遺體,他說:「人就這樣被繩子纏住而死了。」
遺體被浪打上岸後的現場橫屍遍野,用擔架集中在一個地方後,連同木材堆疊在一起直接火化,就連遺骨也都混在一起了,張添茂感嘆地說:「真的非常可憐。」當時,他也加入救援行列,「一位16、7歲的少女被浪打到岩石上面,我和哥哥一起把她救起來,如果不這樣,可能又會被浪捲走。」於是,他和哥哥用木板當作擔架,把少女抬到家裡,請母親幫她換衣服。
悽慘的景象
當時17歲的砂川金三=沖繩縣宮古島市平良西里出身=為了升學來到臺灣,卻透過友人介紹,在基隆要塞司令部工作,直到二戰結束。他和疏散到臺灣的2位親戚一同搭上了榮丸,但引擎在出發不久後就熄火了,船一駛出港口外海,就被季風往西吹。猛烈搖晃的甲板上,有幾個人開始揮動火把求救,砂川同時也看到岸邊的陸地上有火把在晃動,但是「在船沉沒之前,我們就被海浪捲走了。」
砂川一下子被沖到近海,一下子被捲到岸邊,之後被前來救援的駐留日本兵救上岸。隔天,他也幫忙收容漂流的遺體,在那裡目睹了悽慘的景象。
「到處都看得到流出來的腸子,頭顱嚴重變形,臉也幾乎無法辨識,總之就是慘不忍睹。」
榮丸漂抵基隆的外木山海岸,一堆堆堅硬的岩石綿延著,從榮丸上掉到海裡的人隨波逐流,砂川認為有人是在海浪的拍擊下撞到岩石當場死亡,或者遺體因此受損。
犠牲人數難以估計
在宮古島,戰後不久就開始著手遣返作業,行駛遣返船把在臺灣停留的島民接回國。另一方面,在臺灣迎接終戰的宮古島民眾,因為擔心治安的惡化、對生活感到不安,所以大家急著回去。在這樣倉促的情況下,榮丸從基隆港出發了。
有關榮丸事件,《沖繩縣史》花了不少篇幅紀錄,也出版了生還者的個人史。從這樣的紀錄中可得知,榮丸在當時出發前,搭船者已經遠遠超過限制人數,船員被乘客咄咄逼問而引起騷動,直到晚上出港的前一刻,仍有不少乘客在上船、下船。
因為這樣的情況,所以確切的乘船人數即使在經過戰後75年的今天,仍無法確定。《沖繩縣史》裡舉出的獲救人數有「23人」、「32人」等不同數字,搭船人數和犧牲人數難以掌握,僅能夠確定的是「造成百名以上死亡」,其他仍尚無定論。
疏散到臺灣
宮古地區原本就和日本統治期的臺灣有很深的淵源。跟臺北相比,宮古島和那霸的距離更近一些,在地理上也很難說跟臺灣比鄰,但是臺北等臺灣的都市地區比那霸還要近代化,很多人為了工作和教育機會來到臺灣。砂川在當年就是為了升學才負笈臺灣,正是其中一例。
再加上,遇到了疏散命令。
1944年7月7日,日本政府召開的緊急閣僚會議中,決定疏散包括沖繩在內的南西群島民眾。戰後1945年9月,推測來自沖繩的疏散者共計有1萬2939人在臺灣。其中,根據保守估計,3人就有1人以上是來自宮古地區的民眾,是沖繩縣內最多人疏散到臺灣的地區。
洲鎌的父親秀雄=享年(38)=自1942年左右起在首里的沖繩師範學校任教,一家人住在學校附近的宿舍。到了1944年,洲鎌一家也要疏散,因為母親都留=同(35)=的兄弟姊妹住在臺灣北部,所以她帶著久人等孩子疏散到臺灣,不久後,秀雄也因為校務關係到臺灣出差,就這樣在臺灣待到二戰結束。戰後,家族7人搭上了榮丸,卻遭遇了海難。
重新定義把臺灣列入視野的沖繩島戰役
1989年,洲鎌的體驗被刊登在由出生地舊下地町(現在宮古島市的一部)彙整的《下地町誌》內,但是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公開談論過這段經歷。這是為什麼呢?
洲鎌接受筆者的採訪時,表示:「提到榮丸,卻沒有人知道。一說是(海難事件的)生還者,都被誤以為是『那起事件』的生還者。」
所謂的「那起事件」,指的是發生於1944年8月,一艘前往九州的學童疏散船在惡石島附近被美軍擊沉的對馬丸事件,是沖繩民眾在亞洲太平洋戰爭中被捲入的,具有代表性的船舶遇難事件。若是走一趟位於那霸市內的對馬丸紀念館或是追悼犠牲者的「小櫻之塔」,任何人都可以對事件有所理解。
相對於此,榮丸事件沒有慰靈設施,也鮮少有機會被媒體提起。
然而,這樣的狀況在2018年發生變化。
同年3月,有關沖繩民眾的臺灣遣返的研究成果公開發表,吸引沖繩媒體爭相報導。現任琉球大學講師的中村春菜(35)與指導教授共同整理出來的論證為契機,臺灣遣返的歷史受到高度關注。
《沖繩時報》在同年7月刊登了洲鎌的體驗談。這是洲鎌首次在鏡頭前談論搭乘榮丸的遭遇。沖繩媒體在被視為沖繩島戰役結束的6月23日「慰靈日」之際,籌備了專題報導和特別節目。《沖繩時報》以臺灣遣返為主題,刊登連載,其中也採訪了洲鎌。今年8月,地方電視臺的琉球放送(RBC)播放貼身取材洲鎌長約1年的時間拍攝而成的紀錄片節目。榮丸事件再被重新定義為「另一個沖繩島戰役」。
與宮古地區並列為和臺灣淵源頗深的八重山地區,在二戰時發生的「戰爭瘧疾」(譯注:二戰時,八重山諸島的一般居民在日本軍的命令下,強制疏散(移住)到瘧疾盛行的石垣島市區以北或西表島等地,造成許多人集體罹患瘧疾),造成3000人以上犧牲。在戰後50年的1995年,日本政府在多次協商後,撥款3億日圓撫卹外,也協助建立紀念館跟慰靈碑,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決,這個「另一個沖繩島戰役」弭平了爭端。
不過,筆者在2008年曾聽到一位戰前疏散到臺灣,戰後從臺灣遣返回到八重山的女性說:「當時(疏散到臺灣的生活)真的很悲慘,但是想到(在八重山迎接終戰)這些人飽受瘧疾之苦,自己的痛苦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被訴說的戰爭體驗存在的同時,沒有被訴說的或是難以啟齒的體驗也同樣存在。
在「沖繩島戰役」的大框架下,主戰場沖繩本島上,尤其是發生於中南部地區的地上戰是如此慘烈,不容漠視。另一方面,疏散到臺灣,或是從臺灣遣返回國,還有八重山的「戰爭瘧疾」等,除了地上戰以外,受戰爭波及衍生的被害事件也必須關注,否則無法確實掌握沖繩島戰役的全貌。透過傾聽在榮丸事件中倖存下來的洲鎌和砂川的證言,應該可以看到「沖繩島戰役」中,把臺灣列入視野內的不同面貌。
<參考文獻>
- 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戰史叢書 沖繩方面陸軍作戰》(朝雲新聞社、1968年)
- 粟屋憲太郎編《資料日本現代史3》(大月書店、1981年)
- 沖繩縣教育委員會編《沖繩縣史》各卷(沖繩縣教育委員會)
- 平良市史編纂委員會《平良市史》各卷(平良市役所)
- 下地町役場總務課編《下地町誌》(下地町地役場、1989年)
- 松田良孝《臺灣疏散》(南山舎、2010年)
標題圖片:洲鎌在榮丸事件中犠牲的家人牌位。死亡日期是發生海難事件的1945年11月1日,2020年7月4日,於沖繩縣浦添市的自宅(筆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