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設市百年:日臺都市發展攜手交流的新起點

國際 社會 文化 歷史

臺灣從1920年10月1日開始施行市制至今剛好屆滿百年。這一百年內,日本一直在臺灣的都市規劃與都市文化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從戰前建立都市公共設施、使臺灣現代都市文化萌芽,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沿用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法令,日本社區營造也影響臺灣甚多。筆者在臺北接待日本智庫訪問團的經驗中,看到未來雙向「交流期」的更大可能。本文介紹日本與臺灣雙方都市發展經驗百餘年來的互動及未來展望。

讓現代都市生活萌芽的公共設施

2020年的10月1日,臺灣的臺北市、臺中市與臺南市迎來第一百歲的生日。放眼過去臺灣許多城市的聚落,雖然在荷蘭、西班牙、鄭氏或清國統治時期就已經形成,但是「市」這個真正從法律層面落實相關行政制度,卻是在日本統治時期才建立。

1920年,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於10月1日施行〈臺灣州制〉與〈臺灣市制〉,首批施行市制的是人口約16萬的臺北、人口約2萬的臺中、人口約7萬的臺南這三座州轄市,首任市尹則分別為武藤針五郎、金子惠教、荒卷鐵之助,三人皆是官派市長。

施行市制,只是日治時期臺灣現代都市規劃建立過程的其中一步。早在1899年,主導制定及推動「市區改正」政策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就成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調查臺灣社會風俗文化做為施政依據,這種「生物學原則」的施政思維,與西歐與美國19世紀都市社會科學的發展以及19、20世紀之交現代都市規劃的開端,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日本人不但主導了臺灣現代都市規劃的開端,也主導了臺灣現代都市文化的萌芽。現代都市文化的萌芽有賴於都市公共設施的建立,而臺灣都市最早的公共設施都是由日本人建立的,臺灣作家陳柔縉的著作《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與《臺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有許多相關紀錄。

1897年臺灣第一座公園「圓山公園」在臺北縣知事橋口文藏倡議下由陸軍墓地改造完成而開放。1901年臺灣第一座公共圖書館「臺灣文庫」由臺灣日報記者栃內正六等人發起建立。1914年臺灣第一座動物園「圓山動物園」由馬戲團團長片山竹五郎在臺北的圓山公園創設,後經臺北廳收購為官營。

1930年臺灣第一個公車系統「臺北市營巴士」由臺北市尹增田秀吉收購民營的公車公司而設立。至於1932年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由布商重田榮治在臺北創立,可說是臺灣現代都市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了。日本人在臺灣都市建立的這些公共設施,讓臺灣人開始了現代都市生活,擁抱以前不曾有過的休閒、交通與消費方式。

郭茂林受臺北市長李登輝委託規劃信義計畫區,將東京新宿副都心開發經驗技術轉移至故鄉。(筆者攝影)
郭茂林受臺北市長李登輝委託規劃信義計畫區,將東京新宿副都心開發經驗技術轉移至故鄉。(筆者攝影)

下一頁: 日治時期逐漸形成的現代都市規劃

關鍵詞

台灣 臺灣 商業 都市 都市設計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