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氧飽和儀:源自日本、因新冠疫情而備受矚目的醫療儀器

財經 科學 技術 社會 生活

福田真人 [作者簡介]

新冠疫情在全世界擴大感染,使得「血氧飽和儀」這個能迅速檢測重症化指標血氧濃度的醫療儀器備受矚目。針對這款支撐著世界醫療現場的儀器,本文將以發現該儀器原理的青柳卓雄為中心,介紹其開發史。

美國總統川普確診新冠病毒的新聞引發全世界關注,醫師團的說明裡提到他「血氧濃度下降2次,曾接受輸氧措施」。用來測定血氧濃度的,便是這款名為「血氧飽和儀」的醫療儀器,儘管知道的人不多,但其與胃鏡相同,都是源自日本而普及全球的醫療技術。

將2種不同波長的光照射到指尖,並對未被吸收而穿過手指的光線進行解析,便能立即測出「血氧飽和度」(SpO2),這個數值顯示了動脈裡血紅素的攜氧比例,若血紅素攜氧比例高,會呈現鮮豔的紅色;攜氧比例低,則呈現暗紅色。將紅色的濃度進行數值化,便能計算出血氧濃度。

現在,這個儀器已變得相當簡便,只要把像洗衣夾般的感測器夾在指尖,便能一併測量心跳數與血氧濃度,並顯示在附屬的小型液晶螢幕上。若血氧濃度充足則顯示為100%,正常值範圍為99%~96%,若數值低於90%將被診斷為發生缺氧(低氧血症),須立即採取供氧措施。

一般而言,醫院檢測病人的生命跡象,是以「血壓」、「脈搏」、「呼吸速度」、「體溫」4個項目為主,而血氧飽和儀則被認為是第5項生命跡象的指標,可見「血氧濃度」與人命多麼息息相關。

下一頁: 青柳發現原理,各公司開發實用儀器

關鍵詞

企業 技術 醫學 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傳染病 醫療儀器 發明

福田真人FUKUDA Mahito簡介與署名文章

醫學史專家。專事疾病文化史研究。名古屋外語大學世界教養學部長、教授。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出生於京都市。東京大學研究所畢業。曾任牛津大學維爾康醫學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德里大學和東華大學客座教授。著作有《北里柴三郎:若有熱血和赤誠》(MINERVA書房,2008年)、《結核的文化:疾病比較文化史》(中公新書,2001年)、《結核文化史》(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5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