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以切腹自殺來完成「作品」的三島由紀夫

文化 歷史

井上隆史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將於今年11月25日屆滿50年。其死亡對當時的日本社會造成大衝擊,人們也疑惑,為何正值45歲壯年的他要選擇自殺?本文以其遺作為線索,試圖解開這個謎團。

1970年11月25日,作家三島由紀夫(1925~1970)將其連載中的小說四部曲《豐饒之海》最後一回的稿件交給編輯,同日在呼籲自衛隊奮起之後,便在東京市谷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室裡切腹,並在同伴的介錯下殞命。也就是說,作品的完成與人生的終結是同時到來的。這個事件給人們帶來巨大的衝擊,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全世界的人們仍不斷叩問著其死亡的意義。但令人意外地,其選擇邁向死亡的具體經過卻鮮為人知。究竟三島是何時決意赴死的?其自殺與文學作品又有著何種關係?

從初期作品以來,三島便重複書寫死亡。比如三島20歲時,在二戰結束的1945年8月前後寫下短篇小說《岬角物語》(1946),描寫一個在海邊山中迷路的少年看到一對美麗男女殉情的場景,從此便在心中抱持著對死亡的憧憬。短篇小說《憂國》(1961)則是描寫一對中尉夫妻,由於中尉的摯友加入二二六事件(1936年日本發生的一次政變)的奮起部隊,以自身立場必須前去討伐該部隊,因而深陷苦惱之中。這部小說在1966年由三島自行拍成電影,電影中切腹殞命的中尉由三島自己飾演。1968年,三島與一些學生共同組織私人武裝集團「楯之會」,這便是後來闖入並占領陸上自衛隊市谷駐屯地總監室的團體,可以說三島在1968年時便已讓人感受到一種隨時可以赴死的覺悟。

三島由紀夫自殺時使用,後被沒收的日本刀(圖上)與刀鞘(時事)
三島由紀夫自殺時使用,後被沒收的日本刀(圖上)與刀鞘(時事)

然而,書寫死亡、飾演死亡,或是抱持死亡覺悟,這與實際選擇自殺仍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在三島死亡那年,1970年1月,三島還說《豐饒之海》寫完之後,下一部想要以歌人藤原定家(1162~1241)為主寫一部歷史小說,也就是說,此時三島還沒有決定11月要赴死。藤原定家的家系與權勢雄霸一時的藤原道長(966~1027)相連,其在政治上不受重用,在文學的世界卻被崇敬為神祇,三島似乎也把定家視為值得效法的理想對象。但最後三島卻否定了這個想法,同時也放棄了小說的創作計畫。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從窗戶碎裂的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室裡抬出的作家三島由紀夫的遺體。東京新宿區陸上自衛隊市谷駐屯地1號館。代表攝影(時事)
從窗戶碎裂的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室裡抬出的作家三島由紀夫的遺體。東京新宿區陸上自衛隊市谷駐屯地1號館。代表攝影(時事)

下一頁: 解開自殺之謎的線索,最後的長篇作品

關鍵詞

自殺 文學 三島由紀夫

井上隆史INOUE Taka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白百合女子大學教授,從事日本近代文學研究,特別以三島由紀夫為中心。1963年生於橫濱,東京大學畢業,東京大學博士班課程修畢。歷任白百合女子大學講師、助理教授後,2008年起任現職。著有《追尋「另一個日本」:重讀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現代書館,2018年)、《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VS野間宏〈青年之環〉:戰後文學與總體小說》(新典社,2015年)、《閱讀三島由紀夫的夢幻遺作:另一個〈豐饒之海〉》(光文社新書,2014年)等書。曾協助編纂《決定版 三島由紀夫全集》共42卷(新潮社,2002~2006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