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柯旗化先生在《臺灣監獄島》的盼望之夢

政治外交

1985年臺灣舉行地方選舉的前一年,「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成立,隔年民進黨組成,黨外勢力不可擋,戒嚴體制已然分崩離析。因此次地方選舉前往臺灣的我,在高雄有幸認識柯旗化先生,參觀了「第一出版社」,近距離感受了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的長期磨難。

籠罩於在野創黨氣氛之下的1985年地方選舉

這一年(1985年)的11月,由於臺灣舉行地方選舉,因此我從任職的香港出發前往臺灣。這次的行程目的在於視察選舉狀況,所以得以公費出差,也獲得了一個最初也是最後的奇妙經驗──在香港出入境時使用公務護照,而進出沒有正式邦交的臺灣時,使用的則是一般的私人護照。11月12日,我首先前往高雄,在15日投票日前上臺北,一直待到19日,採訪相關人士對於選舉結果的意見。

1983年的立委增額選舉裡,「黨外中央後援會」的共同口號是「民主、自決、救臺灣」,但1985年則換成了「新黨新氣象,自決救臺灣」的競選口號,也就是原本的「民主」之處換成了「新黨新氣象」。在美麗島事件後重啟的立委增額選舉以及隔年的地方選舉之中,代表「黨外」的當選者突破一定人數,「黨外」勢力宣告復活,伴隨著「臺灣前途由住民自決」的臺灣民族主義興起,各股勢力之間急速浮現了下個階段的目標──「組成在野黨」(組黨)。而在1984年9月成立了「黨外公政會」(譯註:全名為「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更在各地設立支部,目標放在組織不僅限於選舉活動的政治團體,國民黨當局視此為違法行為,雙方緊張關係持續升高。

當時內政部長林洋港先生正與時任副總統的李登輝先生爭奪本省政治家第一人的寶座,他曾說過「百分之三的戒嚴令」(戒嚴措施只有實施百分之三而已)這樣似是而非的言論,也在同一時期引發社會議論。對於1981年選舉中當選的陳水扁先生、謝長廷先生、林政杰先生等美麗島律師及其他政壇新人而言,1985年的選舉也是檢視其是否足以延長其政治生涯的一場選舉,特別是陳水扁出馬競選故鄉臺南縣的縣長。另一方面,國民黨好不容易才安然度過選舉前一年因江南案而掀起的政治巨浪,隔年又遭逢「黨外」的挑戰。

歷經1958-60年籌組中國民主黨的挫折,以及1979年美麗島雜誌集團組建「沒有黨名的黨」的挫折(美麗島事件)之後,再次展開了第3次的「組黨」運動。在那次選舉裡,我並未預期國民黨將遭逢巨大潰敗,而選舉結果亦是如此。但現在回想起來,選舉過後未滿一年,在野黨=民主進步黨宣告成立,曾經守護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戒嚴令體制,其戒嚴體制還存在但已喪失其功能的過程已然啟動。

我與柯旗化老師的相遇

這次訪臺之際,我在高雄結識了柯旗化先生這位人物。由於這次的臺灣行算是因公出差,因此在臺灣獲得日本的對臺窗口──交流協會的款待與照顧。雖然記得不是很清楚,不過應該也是在日本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的介紹之下,我才會結識柯先生。根據存放在書房角落的旅程紀錄,1985年11月13日的夜裡,由高雄事務所的三島所長舉辦宴會,隔天早上9點的地方寫著「柯先生來訪」。前一晚的宴席上,柯先生亦獲邀為賓客作陪,大概是當時他表示,如果我想知道選戰情勢的話,可以替我引介。中文裡「◯◯先生」等同於日文裡的「◯◯さん」,而柯先生曾為高中英文老師,其氣質為人以日文裡稱為「先生」(譯註:老師之意)可以說再適合不過了,因此我想自己才會在記錄上寫下「柯先先來訪」。

柯旗化先生(前排右者),左為筆者,後排中央為林瑞明先生,於麻豆鎮林家古厝(筆者提供)
柯旗化先生(前排右者),左為筆者,後排中央為林瑞明先生,於麻豆鎮林家古厝(筆者提供)

柯旗化先生曾為政治犯。無論從事政治研究還是其他研究,只要在臺灣長久的戒嚴時期轉向民主化時期的期間持續進行田野調查,必定會以某種方式遇見「前政治犯」。原本我最初訪臺之際(1973年)會見的楊逵先生也曾為政治犯。楊逵先生(1906-85年)在臺灣的日本殖民時期曾經是活躍的農民運動家,同時也是文學家。戰後初期,他的言論活動遭國民黨當局所忌,蒙受了「送綠島管訓」(後述)的經歷。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回顧關於楊逵先生的往事。

以取締共產黨為名義施行「白色恐怖」的體制之下,淪為「政治犯」的不僅是本省人,也有外省人受害。如果是本省人,幾乎都是「日本語人」(在戰後中華民國的統治之下,同世代之間仍繼續使用日語溝通,並且在日常生活裡以日語獲得各種知識的人們)。那是由於身為本省人的前政治犯,相當於臺灣的「戰中派」(譯註:戰爭時期已成年,擁有戰爭相關經驗),透過日本殖民時期的教育,在知識上形塑自我的世代。柯旗化先生(1929-2002年)亦是如此。當時我們的語言使用關係是,我與柯旗化先生在兩人談話時始終以日語對話,而柯先生介紹我認識的人若是戰後世代,則以「國語」與我交談,那個人與柯先生之間,則是以臺語交談。

11月14日早晨,柯旗化先生依約前來我投宿的旅館,然後兩人先前往「第一出版社」。該處是他的住家,一樓是公司辦公室,二樓以上是私宅,這是臺灣城市裡典型常見的住宅兼店鋪構造。2015年再次造訪時,第一出版社的招牌和住宅的構造都維持原樣,改成名為「柯旗化故居」的紀念館,展示著訴說柯旗化生涯的照片,以及遭監禁時寫給家人的獄中書信。

第一出版社前的道路(筆者攝影)
第一出版社前的道路(筆者攝影)

「柯旗化故居」的一樓路口(筆者攝影)
「柯旗化故居」的一樓路口(筆者攝影)

抵達第一出版社後,柯先生介紹剛好正在工作的柯夫人給我認識,接著向我說明現在出版的書物,同時從書架上取出一本雜誌遞給了我。那是一本名為《臺灣文化》的雜誌,翻開後映入眼簾的是柯先生所寫的詩「母親的悲願」。該詩內容關於臺灣現代史上最大的悲劇二二八事件,詩作以母親的角度吐露孩子在事件中倒下的心情,在「黨外」集會上朗讀,曾獲得許多迴響。公開弔念並要求重新審視二二八事件的社會運動,必須再等1年半後才會展開,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前政治犯已經敢冒著風險出版相關雜誌。柯旗化先生逝世後已經過了18年的現在,若上網搜尋,可以發現還有人在臉書上貼出此詩作為紀念。

自傳《臺灣監獄島》

在高雄初次會面的7年後,也就是1992年,柯旗化先生出版了日文自傳,書名是《臺灣監獄島》(東京:EASTPRESS)[照片5]。柯先生從1951到1953年首次入獄,第二次則是從1961年到1976年,共計約有17年的牢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綠島關押政治犯的監獄中度過。

《臺灣監獄島》的封面(筆者攝影)
《臺灣監獄島》的封面(筆者攝影)

綠島是一個位於臺灣東部城鎮──臺東──外海的小島,在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總督府曾在島上設置流浪無業者的更生設施「浮浪者收容所」。戰後統治臺灣的國民黨政權則在島上設置了政治犯收容所。這個孤懸臺灣外海的小島正是一個不可能脫逃的監獄島,但從1949年以來,在長期的戒嚴令之下,人民受到「懲治叛亂條例」和「檢肅匪諜條例」等治安法條的高壓統治,政府有時甚至甚至無視前述法律強行鎮壓,這些狀況遍及臺灣全島。運氣好的話免遭死刑,刑期終了獲釋回家,但由於前政治犯的身份所累,持續遭到政治警察的監視與騷擾。無須贅言地,家中親人在那段期間都嚐盡心酸苦楚。那些治安法條最終遭到廢除與修改的時間點,便是在柯旗化先生出版自傳的1992年。在那之前,臺灣全島都是監獄,也就是「臺灣監獄島」。

根據2020年2月臺灣行政院轉型正義委員會公佈的數據,「白色恐怖」時期基於前述治安法條由政府立案的政治案件數為1萬8千餘件。由於每個案件估計至少有10名嫌犯曾遭逮捕、審問(甚至是拷問),或許可以推算出「白色恐怖」的受難者人數超過18萬人。而受難者周遭的親朋好友亦遭波及牽連。以本文開頭所介紹的柯旗化先生為例,柯先生的弟弟亦遭逮捕入獄,他的母親、妻子和3個小孩被迫在十數年間失去兒子、丈夫和父親的陪伴。

柯旗化之子柯志明吐露心聲

提到第一出版社,雖然我初次見到這間出版社是因為該社出版《臺灣文化》,但從很久以前,在臺灣的考生之間,第一出版社是一間知名的出版社。即使不知道出版社名稱,該社出版名為《新英文法》的英文參考書,長期是臺灣的大學入學測驗必備的暢銷書籍。我之後在某一年也買了一本作為紀念,其封底記載著「中華民國74(1985)年9月增修版第58版」的出版資訊。「第58版」就是58刷的意思,柯先先即為該書之編著者。如同前述,柯先生原本是高中的英文老師,自初次的牢獄生活獲釋回家後,1960年出版該書,隔年又再度遭到逮捕入獄,柯家子女的父親被政府奪走,不過由於該書極度暢銷,成為一家人的經濟生活支柱。柯先生在獄中也努力地進行該書的增修改定。

柯旗化先生編著的《新英文法》(作)和同作的小說(右)(筆者攝影)
柯旗化先生編著的《新英文法》(作)和同作的小說(右)(筆者攝影)

柯旗化先生的長男柯志明先生(1956-),成年後成為臺灣的知名社會學家,在《臺灣監獄島》的中文版(第一出版社,2002年)後記裡,他曾如此評價父親柯旗化的為人:「(父親)不是一個豐功偉業的大人物,而是一個略帶天真、守分而可以信賴的凡人。」正如柯志明所言,我在1985年11月初次見面時,他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單純不矯飾」。柯志明先生更寫道:「心中不忍的是他身不由己的代替眾多同他一樣平凡踏實的人,承受了那個殘酷時代的罪孽。」那是柯志明先生身為政治犯的兒子,渡過了艱難的青春歲月,多年後吐露出的心聲。撫平傷痛需要時間,但也有時間與經濟發展無法治癒的傷痕。要治癒那樣的傷痕,我認為首先臺灣必須不再是一座監獄島才行。

柯旗化先生的夢想

時間回到1985年11月14日。從位於一樓的第一出版社登上二樓的客廳,在那裡稍微聽取談話,接著便出門啟程。首先前往位於高雄市內的市議會議員候選人競選辦公室參訪,接著繞往臺南去接成功大學的林瑞明先生,然後前往臺南市郊外的麻豆鎮。翻開現存的照片,可以得知造訪了臺南縣長候選人陳水扁先生的競選總部,之後大概是因為林瑞明先生的主意,我們還參觀了麻豆的林家古厝。

麻豆鎮的陳水扁競選總部(筆者攝影)
麻豆鎮的陳水扁競選總部(筆者攝影)

其後的記憶和記錄都不太清晰,不過我想那之後的數年間,只要造訪高雄,就會拜訪柯旗化先生。那時清楚記得柯旗化先生曾對我說過一句話,關於他的夢想。我想那應該是在長年的戒嚴令終告解除(1987年7月15日)後的10月,正逢我訪臺之際所發生的事情吧。不僅毫無預警,更帶著些許唐突的感覺,柯旗化先生告訴我:「我的夢想就是彭明敏先生(1923-)從美國返臺參選總統。」

彭明敏先生(時事)
彭明敏先生(時事)

彭明敏先生是1964年擔任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時,欲發表「臺灣人民自救宣言」而遭逮捕,1970年被軟禁於家中時逃出臺灣,最終流亡美國,當時俗稱為「臺獨教父」的人物。從柯旗化先生口中聽到他的夢想時,在野的民進黨已組黨成立,戒嚴令也已解除,政治體制的轉型已經成為現實,但彭明敏仍流亡美國,而總統是蔣經國先生,李登輝先生是副總統,國會的全面改選也尚未實現,不知體制轉型之後又將迎來何種政治制度?或者說,甚至是如何決定發展何種政治制度,一切尚無定論。

不過,柯先生的夢想實現了。直到柯旗化先生的回憶錄出版的那一年,政治的自由化已出現進一步的發展,彭明敏先生也得以順利歸國。接著在4年後實現了初次的總統直選,作為國民黨候選人李登輝先生的強力對手,彭明敏先生出馬擔任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雖然選舉結果是由李登輝先生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但柯旗化先生的夢想──彭明敏先生返國並出馬競選總統──從他告訴我的時候還不到十年就已然實現成真。

標題圖片:高舉「新黨新氣象,自決救臺灣」的的競選口號的「黨外」候選人競選總部(筆者攝影)

政治 國民黨 臺灣 日治時代 若林正丈 戒嚴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