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巨星小松左京,對人類歷史與未來的思考及其對世界級暢銷書《三體》的影響

文化 娛樂 影訊

戰後日本科幻小說初創期到黃金期的旗手、作家小松左京,如今重獲關注。《復活之日》被大眾視為預言了全球新冠疫情的作品,其他小松作品中呈現的真實性也跨越時代歷久彌新。本次我們就小松作品的本質與魅力,採訪了科幻小說翻譯家、評論家大森望。

大森望 ŌMORI Nozomi

科幻小說翻譯家、評論家。1961年出生,京都大學文學部畢業。長期致力於科幻作品的翻譯和評論。著作有《21世紀SF1000》(早川文庫)等。現在是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的翻譯小組的牽頭人。

高超的佈局能力催生真實的緊迫感

疫情蔓延,讓小松左京半個多世紀前出版的《復活之日》(1964年)獲得了新的讀者。而動畫片《日本沉沒2020》Netflix上線引發話題,小松的代表作《日本沉沒》(1973年)再次進入大眾視野。

《復活之日》是小松第二部長篇小說。196X年,冷戰正酣,新型生化武器MM-88菌洩露,在病毒流行中倖免於難的,只有各國南極科考隊隊員約1萬人,以及深海之下的美蘇核潛艇船員,人類面臨滅亡的危機。而在賣出了460萬本的超級暢銷書《日本沉沒》中,小松則描寫了巨型地震頻發導致日本列島沉入海底,日本人失去祖國,最終成為無家可歸的難民的故事。

除了這兩部作品,最近還有別的小松作品受到關注。短篇小說《美國之壁》(1977年)中,美國的政策逐步顯現出內向化趨勢,獨立日即將到來之際,忽然出現了不明的白霧,像一面牆一樣,將美國隔絕在了世界之外。這一設定仿佛預言了川普政權下的美國,因此在網上引發熱議。此外,《首都消失》(1985年)中,東京被一片巨大的雲海籠罩,隔絕在了世界之外——這一設定也讓不少人聯想到了疫情之下的「封城」。

「我想阪神大地震、東日本大地震之後也有很多人提到《日本沉沒》,小松的作品在過去各種時間節點上都被人們拿出來討論過。」科幻翻譯家大森望說,「雖說《日本沉沒》的板塊構造論和《復活之日》的(以核酸擴增理論為基礎的)MM-88菌等小說裡的這些設定,都是以當時熱門的科學理論為基礎而展開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可能發生。但在小說發表後過去了50年的今天,依然讓讀者覺得真實。因為小松在故事中巧妙融入了科學知識,他用出色的佈局能力創造出了一種真實的緊迫感。那些設定雖然都是依據當時的時代背景設置的,但即使過去多年,依然給人一種小松預言了今天發生的一切這種感覺。這就是小松作品的驚人之處。」

《SF雜誌》的創刊改變了小松的人生軌跡

小松左京(本名=小松實)1931年出生於大阪。1962年《SF雜誌》出道。據其2006年的自傳記載,小松是為多產作家,共有長篇小說17部,僅小說單行本就有62本之多。2011年7月去世,享年80歲(時事)
小松左京(本名=小松實)1931年出生於大阪。1962年《SF雜誌》出道。據其2006年的自傳記載,小松是為多產作家,共有長篇小說17部,僅小說單行本就有62本之多。2011年7月去世,享年80歲(時事)

小松左京與星新一、筒井康隆並稱為「SF御三家」,是日本科幻小說的開創者。他出道的契機是1959年《SF雜誌》(早川書房)的創刊。

「當時日本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科幻作家。《SF雜誌》最初也只是翻譯介紹歐美短篇科幻小說的平臺。60年該雜誌開始了挖掘新人的『空想科學小說大賽』,後來改稱『早川科幻小說大賽』,由此出道的作家有小松、眉村卓、半村良、筒井康隆等日本第一代科幻小說家。」大森介紹道。

小松原本是「純文學」出身,在京都大學的專業是義大利文學,也參與文學同人志活動。「他在同人志上寫了些嚴肅的純文學短篇小說。不過大概他當時就隱約感覺到自己不太適合純文學吧。這時,他邂逅了《SF雜誌》創刊號,一下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沉迷於該雜誌刊登的外國科幻小說,並發現『我所追求的世界在這裡』,於是在得知大賽徵稿後,就開始埋頭寫作。」

「投稿作品是《給大地和平》,描述了一個平行世界——如果戰爭沒有結束一直打下去,世界會是什麼樣。雖然只獲得了鼓勵獎(以後的直木賞候補),但小松依然筆耕不輟,最終成為了科幻小說界的巨星」

下一頁: 「如果沒有戰爭,我可能不會成為科幻小說作家」

關鍵詞

中國 文學 科幻小說 小松左京 三體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