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日本LOSS」,能藉由「腦內旅行」治療嗎?

文化 生活 國際

哈日杏子 [作者簡介]

隨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擴大,全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類鎖國時代。為了防疫,外出必須配戴口罩、與他人保持距離、無法聚會聚餐、待在家中的時間暴增...,生活模式徹底地被改變。因為各國出入境限制讓「出國旅行」這件事情變成遙不可及;每五人就有一人去過日本旅行,號稱世界第一親日的台灣哈日族們,在被宣告無法前往日本之後,他們的內心都是怎麼想的呢?他們又是如何來排解自己想念日本、想去日本旅行的強烈慾望呢?身為哈日代表的筆者道出台灣這幾個月來流行現象與她個人的心境變化。

「報復性消費」變相紓壓行為台灣國內延燒中

伴隨著因為無法出國、無法群聚、走到哪裡都要保持社交距離避免感染,長期宅在家中後所累積的無形巨大壓力,在台灣政府成功控制住疫情之後,台灣人也開始紛紛出籠,在七月份的振興三倍券的發行與國內安心旅遊補助的助瀾之下,台灣引爆了「報復性消費」的現象。

這個比「腦內旅行」更為實際,因為你實際可以看到、吃到、住到、玩到、用到。將體內沉睡已久的享樂基因一次全部喚醒、讓興奮指數破表。報復什麼?報復不能出國所帶來的苦痛與折磨。報復疫情帶來的無形壓力。花錢就對了!台灣人把原本計畫要用在海外旅行上的費用,加上領到的振興三倍券,全部拿出來在台灣國內盡情、奢華地揮灑使用。吃美味的大餐、買一直捨不得買的高價商品與電器用品、住高級酒店、搭飛機或搭郵輪在國內旅遊,這樣說好像不太好,但真的是拜疫情所賜,原本奄奄一息的旅遊業界因報復性消費現象的延燒,讓台灣國旅的需求度飆到最高點。

即使仍有疫情,七月下旬就有超多人飛去澎湖看一年一度的花火節,遊客人山人海,幾乎把現場擠爆,網友拍下影片說:「這簡直就是跨年的狀態啊」。是的,物極必反、壓抑久了負面情緒終究會爆發。這種前所未有、反常理的消費行為就是目前解除台灣人被禁足後苦悶症狀的救命神丹。當然也有比較理智的人,決定繼續將旅費存起來,只要存多一點,這樣下回去日本就能來一趟「報復奢華之旅」。

下一頁: 親愛的日本,我們何時才能再相見?

關鍵詞

文化 歷史 臺灣 哈日杏子 哈日族 旅遊

哈日杏子HARI Kyōko簡介與署名文章

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小時候接觸到日本的動漫與流行歌曲後進而愛上了日本、開始了日語學習。1996年首次在四格漫畫作品《早安日本》中創造了【哈日症】這個造語,之後引發了台灣的哈日流行現象。對日本的大正時期風格與卡娃以文化、鐵道、美食無法抗拒。代表著作有《早安日本》(1996年・尖端出版)、《我得了哈日症》(1996年・時報出版)、《哈日杏子のニッポン中毒》(2001年・小学館出版)、《爆裂台北》(2002年・アルク出版)、《GO!GO!台湾食堂》(2004年・まどか出版)等共34本。
相關資訊請見 臉書部落格YouTube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