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日本LOSS」,能藉由「腦內旅行」治療嗎?

文化 生活 國際

哈日杏子 [作者簡介]

隨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擴大,全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類鎖國時代。為了防疫,外出必須配戴口罩、與他人保持距離、無法聚會聚餐、待在家中的時間暴增...,生活模式徹底地被改變。因為各國出入境限制讓「出國旅行」這件事情變成遙不可及;每五人就有一人去過日本旅行,號稱世界第一親日的台灣哈日族們,在被宣告無法前往日本之後,他們的內心都是怎麼想的呢?他們又是如何來排解自己想念日本、想去日本旅行的強烈慾望呢?身為哈日代表的筆者道出台灣這幾個月來流行現象與她個人的心境變化。

不能去日本是前所未有的世紀大噩耗

從2月份回到台灣之後之幾個月以來,我發現自己好像越來越萎靡不振,我生病了,我得了不能去日本的憂鬱症。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每天都覺得心情低落、沒有元氣。我嚴重掉髮、兩眼無神、臉色很差、然後心中彷彿有一個空洞,常常會莫名的想哭。宛如突然被強迫跟心愛的人分手後的那種心痛、悲傷與錯愕。外加分分秒秒都有非常強烈的思念感向心中襲來。從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到默默地說服自己,都說治療分手最好的良藥就是「時間」,但越叫自己不要去想,就越會去想。越不能去,就越想去。時間越過越久、內心的無力感也日漸擴大。這與以往想去日本卻不能馬上出發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

基本上台灣的哈日族在結束一段日本旅行後都會興致勃勃地繼續策畫下一趟的日本之旅,杏子也是如此。據我所知每年固定存一筆旅費、固定在某幾個月份前往日本玩的大有人在。春天到日本賞櫻花、夏天去日本看祭典、看煙火大會、秋天去日本賞楓葉、冬季到日本滑雪、年底到日本跨年…。去日本收集各鐵道公司的車站紀念章、去日本各地收集寺廟的朱印、買當地限定的土產、吃美食、吃車站便當、逛超市、逛藥妝店、逛商店街瘋狂掃貨;去日本玩早已成為台灣人年度計畫中的重要行程之一。每一年都因為可以去日本,讓工作更有衝勁、讓心情有所寄託、讓生活更多采多姿,也創造出許多美好的回憶。

不能去日本,我失去了人生最大的樂趣與生活的目標,也開始忌妒起那些住在日本的台灣人。只要一看到他們在社群網站上所發布的日本最新商品情報、旅遊景點與美食的照片時、我就會莫名地焦慮起來。忌妒跟羨慕其實是劃上等號的。是的,我承認我羨慕他們,能在我們不能前往的日本隨處旅遊、繼續生活著。這陣子在臉書上最常出現的字句就是:「好想去日本喔」、「好懷念喔」、「想起上次我來這裡玩的時候…。」有關日本的話題,大家的留言幾乎都是對日本的「緬懷」字句居多。

原本2020年是令哈日族非常期待的一年。因為有東京奧運。試想人的一生可以遇見幾次奧運盛事呢?自從2013年國際奧委會宣布選出第32屆(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主辦城市是東京的時候,除了日本全國上下一片歡聲鼓舞之外,在台灣的哈日族們也超級興奮,性急的人甚至立刻開始擬出「2020年東京奧運朝聖之旅」之行程。1964年的東京奧運沒有機會參與,這個事隔57年後的機會說什麼也不能錯過,絕對要排除萬難讓自己到現場去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為了迎接7年後的奧運盛事,東京都內展開了大規模的建設。斥資重建國立競技場、選手村、賽場的規劃、選出聖火傳遞者的名單、鐵道車站的翻新擴建、大型商場與購物中心的陸續誕生;每看到一個東京奧運相關新消息就讓我開心好久,這七年內我每年都去日本、看著奧運開幕日期的倒數計時數字越來越接近,期待感也越來越高昂。然而原本應該要發生的這一切美好事物,都因為疫情而被強迫停擺了。

「如果沒有這個疫情的發生,那該有多好?如果有時光布就好了,好想要回到沒有武肺疫情的時代…。」我看著家中各種色彩的口罩,再看著握在手中的護照,滿心無奈地自言自語著。

下一頁: 「報復性消費」變相紓壓行為台灣國內延燒中

關鍵詞

文化 歷史 臺灣 哈日杏子 哈日族 旅遊

哈日杏子HARI Kyōko簡介與署名文章

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小時候接觸到日本的動漫與流行歌曲後進而愛上了日本、開始了日語學習。1996年首次在四格漫畫作品《早安日本》中創造了【哈日症】這個造語,之後引發了台灣的哈日流行現象。對日本的大正時期風格與卡娃以文化、鐵道、美食無法抗拒。代表著作有《早安日本》(1996年・尖端出版)、《我得了哈日症》(1996年・時報出版)、《哈日杏子のニッポン中毒》(2001年・小学館出版)、《爆裂台北》(2002年・アルク出版)、《GO!GO!台湾食堂》(2004年・まどか出版)等共34本。
相關資訊請見 臉書部落格YouTube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