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日本LOSS」,能藉由「腦內旅行」治療嗎?

文化 生活 國際

哈日杏子 [作者簡介]

隨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擴大,全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類鎖國時代。為了防疫,外出必須配戴口罩、與他人保持距離、無法聚會聚餐、待在家中的時間暴增...,生活模式徹底地被改變。因為各國出入境限制讓「出國旅行」這件事情變成遙不可及;每五人就有一人去過日本旅行,號稱世界第一親日的台灣哈日族們,在被宣告無法前往日本之後,他們的內心都是怎麼想的呢?他們又是如何來排解自己想念日本、想去日本旅行的強烈慾望呢?身為哈日代表的筆者道出台灣這幾個月來流行現象與她個人的心境變化。

騙自己的「偽出國」

星期天上午我在Sukiya吃烤魚早餐定食,幻想自己正在橫濱旅行。星期二下午我在Komeda喝下午茶,大口吃著冰與火鬆餅,幻想自己正在名古屋旅行。星期三晚上我去大阪王將吃著煎餃,幻想自己正在大阪旅行。星期四中午我去了薩利亞親子餐廳點了一份比薩,瘋狂喝著飲料吧幻想自己正在東京旅行。星期五的下午,我在伊藤久右衛門點了抹茶聖代與抹茶咖哩飯,細細品嚐抹茶的芳香,幻想自己正在京都旅行。星期六的晚上,我去摩斯漢堡點了一份柚子雪酪冰淇淋,幻想自己正在高知縣旅行…。

自從因為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在全球嚴重擴散之後,無法去日本的我每天都是這樣讓自己進行「腦內旅行」,瘋狂地在台灣尋找日本味,用味覺欺騙自己、讓自己有「偽出國」的錯覺。

「腦內旅行」是2020年的新造語。這是指在腦內進行旅行幻想,接近冥想的一種狀態。因為是幻想,所以能前往任何想去的地點與國家、除了免費也無時間上的限制,想出發就出發、想回來也能馬上回來(笑)。不用訂機票也不用趕往機場,「腦內旅行」無疑是最經濟且有效率的一種轉換心情的新型療法。

進行腦內旅行必須藉由某個異國人事物的刺激、引發自己回想起從前旅行時的種種畫面。嚴格說起來,腦內旅行想要成功,當事者必須曾經有去過現場。可能有人會問說:「那沒有去過當地的人也能進行腦內旅行來催眠自己嗎?」我的答案是:執行起來會有一些困難度。除非你的大腦中已經存有與當地相關的大量資訊與畫面,否則你得到的結果將會是一趟沒有什麼內容、乏味的旅程。

我突然想起曾看過一部科幻片的情節,也許不久的將來人類真的就可以購買他人的旅行記憶來讓自己體驗前所未有的「腦內旅行」。要是真有那麼一天,旅行記憶將會變成一個賺錢的新素材。到時候會誕生「旅行記憶家」這個新職業、「記憶旅行社」也會如雨後春筍般攻佔了旅遊市場也說不定?

與「腦內旅行」同時誕生的還有「線上旅行」這個新玩法。「線上」無疑就是透過網路來執行,藉由看影片、看資訊來滿足自己的旅行慾望。有不少網友跟我說,他們會天天在谷歌網頁搜尋想去的日本地名,看看地圖或3D街景來慰藉自己想去日本的心情。

日本有數間鐵路公司就推出「線上乘車體驗」,觀看者可透過車掌的車窗影像來欣賞沿途的鐵道風景、聽著列車行走的聲音來一趟「偽鐵道之旅」。有間鐵路公司還因此募集到可觀的車資捐款,暫時化解了營運上的困難。只是,結束腦內旅行或線上旅行之後,我的內心仍是無比空虛,甚至比出發前更空虛。因為空氣的味道、周遭交談的語言、眼前的街景仍是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國度,日常的環境再度提醒自己,我還是沒有出國。

下一頁: 哈日族痛苦的無聲吶喊

關鍵詞

文化 歷史 臺灣 哈日杏子 哈日族 旅遊

哈日杏子HARI Kyōko簡介與署名文章

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小時候接觸到日本的動漫與流行歌曲後進而愛上了日本、開始了日語學習。1996年首次在四格漫畫作品《早安日本》中創造了【哈日症】這個造語,之後引發了台灣的哈日流行現象。對日本的大正時期風格與卡娃以文化、鐵道、美食無法抗拒。代表著作有《早安日本》(1996年・尖端出版)、《我得了哈日症》(1996年・時報出版)、《哈日杏子のニッポン中毒》(2001年・小学館出版)、《爆裂台北》(2002年・アルク出版)、《GO!GO!台湾食堂》(2004年・まどか出版)等共34本。
相關資訊請見 臉書部落格YouTube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