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李登輝將成為臺灣的沙達特」

政治外交

若林正丈 [作者簡介]

我從香港觀察當時的臺灣,正經歷著時代的巨大變遷。在那之後成為臺灣首位民選總統的李登輝,當時其名字也開始出現在蔣經國接班人的預測名單上,但並未被視為有力的接班人。其中,有人曾預言李登輝若登上總統寶座,將如埃及的偉大政治家沙達特,突然丕變。

蔣孝武才是真正接班人的說法?

誠如下荒地先生所言,由於有嚴家淦的前例可循,蔣經國即使有個萬一,總之由副總統繼任即可。但問題在於,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統治體制將由誰掌握實際權力。由於臺灣之後民主化,可以籌組獨立自主的反對黨,總統由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選出的制度也成形,這問題終於獲得解決。不過以當時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統治體制為前提,無論由誰擔任總統,恐怕沒有人會認為此人將如蔣家父子一般可以掌握實權。

1984年夏天,前述的耿榮水先生在不同雜誌上以另一個筆名撰寫文章,該文題為「第二波接班人馬──『誰是蔣經國的接班人?』續篇」。由於該文寫於一連串的人事更迭塵埃落定之後,名單內的人選和順位皆大不相同,不過無論誰成為接班人,其前提在於,只是擔任過渡期的領導人罷了。順帶一提,該名單順序的首位是李登輝,接著是李煥(1917-2010年)、李元簇(法務部長、曾任教育部長的法律學者,之後成為李登輝的副總統)、陳履安(戰後主導農地改革的行政院長,其父為擠身副總統的陳誠)、郝柏村(時任參謀總長,1919-2020年)、徐立德(時任經濟部長)。

在這些討論裡公認最有利人選的是李煥,傳聞他深獲蔣經國的信賴,但來到香港之後,我聽到真正接班人是蔣孝武或者是李登輝這兩個令人意外的說法。前者是從臺灣傳來的說法,其根據在於蔣彥士捲入1985年1月的臺北第十信用合作社醜聞(譯註:十信案)被迫辭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後,該職由「宮廷派」的馬樹禮接任,而蔣孝武(1945-1991年)先前曾遭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指稱為江南事件的背後影武者,但蔣經國決定歸罪於汪希苓等人,美國方面亦不再追究,讓蔣孝武逃過一劫,因此情況轉為有利於蔣孝武營造接班的態勢。

只要相信臺灣的蔣家王朝不會長久持續下去,就不會認真看待此議論,因此這個說法未久即煙消雲散。1985年8月中旬,蔣經國在美國時代雜誌(Times)的專訪以及同年12月25日的中華民國行憲紀念日的演說裡,半年內二度宣布「總統依憲法選舉產生,從未考慮由蔣家人士繼任」,此外更在隔年2月,任命蔣孝武這個不肖次子出任駐新加坡代表,放逐海外。若僅止於言詞,當然無法保證蔣家人不會掌握實權。不過,現在再度回想當時的情況,可以得知由於蔣家威信受到來自臺灣內部與美國的強烈威脅,蔣經國才會做出如此發言。如同前次連載所述,美國偵察當局手上可能握有次子蔣孝武涉入江南事件的證據,對於蔣經國個人來說,無須贅言地,這是個相當沉重的打擊。

由於《蔣經國傳》的作者遭暗殺身亡,輿論開始大量出現以往只能在私下耳語的蔣家傳聞,蔣經國一家人幾乎赤裸裸地呈現在大眾視線之下。1975年,從康寧祥的《臺灣政論》開始,美麗島事件後「黨外雜誌」媒體呈現爆發性的成長,所建構出來的政論空間逐漸擴大,這便是其時代背景。該年11月,為了觀察地方選舉而訪臺之際,在臺北「黨外」候選人演講會的一片喧雜聲中,我曾見到基督教派的新興宗教團體「新約教會」公然高舉著批判蔣經國的標語。非常明顯地,一黨獨大的政治體制和蔣經國的獨裁統治出現問題。對於由下而上的民主運動和臺灣民族主義來說,這些問題更加擴大了「通往自由的裂縫」。

美麗島事件後陸續發行的「黨外雜誌」,展示於慈林社會運動史料中心(筆者攝影)
美麗島事件後陸續發行的「黨外雜誌」,展示於慈林社會運動史料中心(筆者攝影)

下一頁: 李登輝才是真正接班人的說法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該臺灣研究所學術顧問。生於1949年。1974年獲得東京大學國際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該校社會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職,2010年至2020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臺灣研究所所長。1995年4月-1996年3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年4月-6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書有《臺灣的政治——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戰後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