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語世代的聚會──友愛會:希望「在台灣保存美麗正確日語」人們的心聲

社會 生活 歷史 語言

友愛會以「在台灣保存美麗而正確的日語」為目標,每月在台北市內舉辦一次日語學習集會,吸引許多「日語世代」人士參加。為什麼他們至今仍努力不懈地學習日語?這個集會的背後,有著他們對日語的迫切渴望與深刻眷戀。

台灣至今仍有一群人被稱為「日語世代」,在日常生活裡普遍使用或經常使用日語。台灣在1895年(明治28年)到1945年(昭和20年)的半世紀內受到日本統治,「日語世代」便是指這些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接受日語教育的人。

每月第三個週六,「友愛會」在台北市內舉辦,這是一場日語學習集會,參加者多為八、九十歲的老人,他們邀請在台灣生活的日本人當講師,朗讀日文的詩歌或散文,思考諺語或四字成語的意思,甚至學習最近的年輕族群用語。

友愛會設立的歷史

友愛會前身為「友愛日語俱樂部」,成立於1992年10月20日,由1926年出生的陳絢暉(已逝)擔任會長,7名日語世代人士為發起人。

該俱樂部過去發行的會刊《杜鵑花》創刊號(1993年2月13日發行)上刊登的〈友愛日語俱樂部創立辭〉一文,介紹了該會成立的背景,也記錄了日語世代的擔憂:「能正確理解日本語文,並適當進行溝通的人才日益減少。」

1945年(昭和20年)日本戰敗,台灣受到新的外來政權,中華民國及國民黨政府的管轄。在國民黨政權的統治下,台灣以往的國語(也就是日語)被現在的「國語」取代,人們不只被迫學習新的國語,原本的日語也被國民黨政府視為「敵方語言」而遭到限制,就連台灣本土的語言台語,也不被允許在公共場合使用,這樣的壓力蔓延至整個社會。另外,1949年至1987年的38年間,台灣處於戒嚴時期,雖然社會壓力的程度隨著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基本上台灣人的人權與言論自由是受到壓抑的,集會結社長期以來也遭到禁止。

解嚴之前,陳絢暉等人便已常在咖啡館舉辦私下餐會或同好會等一類聚會,但友愛日語俱樂部卻必須等到1992年才能正式成立,這與台灣的戰後史自然是息息相關。

日本統治時代終結,國民黨政府推行國語普及,日語也漸漸在台灣銷聲匿跡,曾接受以往日語教育的陳絢暉等日語世代,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哀嘆著日語日益混雜亂用,為了「在台灣保存美麗而正確的日語」而創立了學習會。1999年,前述會刊《杜鵑花》改名《友愛》,組織名稱也改為現在的友愛會。

會刊《友愛》上,日語世代會員書寫著各自的日治時代回憶以及戰爭體驗,這些散文不但珍貴,且史料價值高。(筆者攝影)
會刊《友愛》上,日語世代會員書寫著各自的日治時代回憶以及戰爭體驗,這些散文不但珍貴,且史料價值高(筆者攝影)

下一頁: 作為「母語」的日語

關鍵詞

台灣 日語教育 日語 日本統治時代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