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在香港以筆名書寫「江南暗殺事件」

政治外交

國民黨在臺灣的獨裁體制面臨轉機,可謂1984年載入史冊的「江南暗殺事件」。由於書寫領導人蔣經國的傳記,定居美國的華裔作家遭到臺灣特務機關派出的殺手殺害,導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展開偵查搜索的事件。筆者在香港任職時得知事件發生的消息,持續關注事件在臺灣和香港引起的後續發展。

我的「取材」活動

旅居香港期間,我曾斷斷續續地書寫日記。最近整理書庫時才重新發現,之前完全忘了這些日記的存在。翻開日記,可以看到仔細地記載了江南事件的相關消息,這樣的行動大概也算是某種「取材」吧。藉著這些日記,試著寫下當時「取材」活動的片斷。

1985年2月初,在總領事館的同事介紹之下,我與名為吳鴻裕的人透過電話長談。吳先生出身臺灣,擁有複雜的經歷。在總領事館內屬於「菁英仕途」的人員,有時會以「研究會」名義共進午餐,同時邀請他前來教授解說各種相關事物。為了讓我也加入與會,因此打電話向吳先生打個招呼。出生於日本統治時期的吳先生說著一口標準漂亮的日語。在我們的電話長談之中,似乎也談到了江南事件,日記裡記下了吳先生的話:「(這個事件)或許會斷了(國民黨)政權的命脈」。事件的確如此發展,但是如何演變?抑或者並未發生?我想在下回的連載中思考這些問題。

當年2月下旬,我終於見到了一直以來心心念念著如果來到香港務必見面的《九十年代》總編李怡(1936-)。在我的記憶裡,那次會面是當時共同通信特派員坂井臣之助與李怡先生聚餐,是讓我也前來一會。當時《九十年代》2月號剛刊登了前述劉宜良所寫的「江南七函」。日記裡記載了李先生提到,與劉宜良相識30多年的朋友談到「若蘇聯前來接觸,劉宜良也會出賣情報,他會遭到暗殺,完全不覺得有任何不可思議之處」。日記裡也寫著,劉宜良的「情報通報書翰」發表後,總領事館的資深調查員也回應「在美國從事情報活動的人,會被美國的相關機構盯上,中國也跟著盯上,因此,大有可能成為三面情報間諜」。通曉內情的專家所見略同。

如後所述,當我前往臺灣訪問費希平(1917-2003年)先生時,他也說「劉宜良是情報販子,《蔣經國傳》也是為錢所作」。劉宜良有意地書寫與國民黨有關的敏感人士與事件,並非基於某種立場的批判言論,而是一種敲詐勒索或要脅手段,這成為了「江南」此人在我心中的既定形象。旅居香港期間,時常幫助我理解中國的資深中國通外交官認為劉宜良這個人物「並非正人君子」,而是「流氓無賴」,完全不屑一顧。但當時他認為,如此「流氓無賴」的事件會鬧出巨大風波,其背景在於國民黨與共產黨正在爭奪美國華人社會中的影響力。現在已經超過「追訴時效」了,所以順帶一提,前述的費希平絕不會明言,但從他曾說過的「他還是太年輕了啊」這句話可以看出,他並不懷疑蔣孝武曾涉入江南案這件事,讓我印象深刻,猶記至今。

仍舊保存下來的「第一法庭」內部,臺北市,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筆者提供)
仍舊保存下來的「第一法庭」內部,臺北市,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筆者提供)

我與王崧興老師和康寧祥先生再次相會

3月下旬與王崧興老師再次相聚。我初次訪臺時,曾受王老師的諸多照顧,當時他無意間透漏出「蔣介石真是逃到了一個好地方」這樣的內心話,讓人難以忘懷。在我初次訪臺之後,王老師從臺灣的中央研究院轉至日本的千葉大學任職,此時為了參加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兩岸三地」(中國、臺灣、香港)社會學者與人類學者關於中國家族研究的相關會議,而來到了香港。該會議令人矚目的焦點在於,文革結束後復出的中國社會學會的代表學者費孝通(1910-2005年)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與會。我也恭逢其盛參與旁聽。費孝通以一種中國達官貴人般的語氣演講,實在和我閱讀他著作時的印象大不相同,令我相當失望,但會議後透過吳老師的介紹,結識了臺灣的社會學者蕭新煌先生(1948-)與文化人類學者陳其南先生(1947-),對我往後的臺灣研究人生大有助益。

同月底也再次會見了康寧祥先生。在之前的專欄裡也曾經寫過,康寧祥先生在1983年的選舉中落選後前往美國進修,回國途經東京來到了香港。由於自美國歸來,關於江南事件中美國政府和華人社會的談話讓人倍感新鮮。康先生的判斷是,美國政府批評國民黨的做法「stupid」(譯註:愚蠢),感到極為不悅,但若過於強烈打擊國民黨,將衝擊美中關係而失去平衡,因此陷入兩難。而康先生對於華人社會的看法,隨著事件情勢演變,具體地向我說明不同的政治傾向出現的不同反應。事件發生後不久,幾乎所有的華人團體都顯示出抗議的態度,但相關人士遭到逮捕後,局勢演變為對國民黨不利,因此親國民黨的團體就放手不管,而當劉宜良的「江南七函」公開後,中間派也抽身而去,持續關注參與的僅剩親近北京的相關團體。另一方面,臺灣人成立的組織團體,特別是FAPA(臺灣人公共事務會)等團體認為這有助於推動民主化,為了讓前述的國會公聽會──討論武器援助法1982年修正條例是否適用於臺灣──可以順利舉行,因而展開了一連串的遊說活動。

下一頁: 訪臺取材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若林正丈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