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統治時代 臺灣韓石泉醫師筆下的臺南大空襲

社會 文化 國際 歷史 臺灣香港

大洞敦史 [作者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在臺灣各地進行猛烈空襲。至今殘留彈痕的建築物、碉堡、防空壕等也隨處可見。1945年3月1日,臺南市遭遇大規模空襲,經營韓內科醫院的韓石泉痛失愛女,建築物和所有財產一夕之間全毀,他家人連夜逃離戰火延燒的市街,疏散到郊外避難。筆者來到戰後在原地重建的醫院,訪問韓良誠院長有關當時的空襲記憶。臺灣民眾過去受到日本的殖民統治,飽嚐難以用筆墨或三言兩語道盡的辛酸,依然對日本和日本人投以溫煦的目光,身為日本人的筆者該如何回應呢?

1945年3月1日的大規模空襲

位在中西區民權路二段299號的韓內兒科診所是一棟具有古典風格的白色洋式建築。一樓的外觀由修剪整齊的榕樹綠葉包覆著,上面嵌著有點立體的綠色大愛心,讓來訪者感到安心。

不過,韓家與這棟建築有著難以忘懷的傷痛記憶。

1945年3月1日,根據張維斌《空襲福爾摩沙》(前衛出版)的記載,這一天在美國第5航空隊的指揮下,「B-24 解放者」式重型轟炸機25架在台南市區投彈500磅,之後16架的同轟炸機投下500磅燃燒彈,造成臺南市區有1073棟的民宅全燒或全壞。

根據韓石泉的描述,發生於1944年10月的臺灣近海航空戰過後,美軍掌握了臺灣的制空權,空襲成了家常便飯,但是台南在這一天之前,從不曾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無差別轟炸,多數市民仍留在市區,沒有疏散避難,因而犧牲的平民百姓也不在少數。

這一天發布兩次的空襲警報,韓石泉在第二次警報時出發前往受動員徵召的和春醫院之後,炸彈直接擊中韓家的自宅兼醫院。家人和員工早一步進入防空壕避難,所以平安無事,但是身為女子救護隊一員的長女淑英在前往現場幫忙的途中生死未卜。三、四個小時之後,韓醫院被燃燒彈引起的火舌吞噬,化為灰燼。

當天傍晚,一家人穿著身上僅有的衣物疏散到郊外的本淵寮。遠離燃燒的市街地,走了一整晚的路。只剩下韓石泉還留在臺南市,繼續在黑暗與戰火中尋找女兒的下落,但是戰火無情,隔天早上發現躺在醫院旁的遺體。下半身在瓦礫堆中,而上半身被燒得焦黑,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就此香消玉殞。

下圖是臺灣釘畫藝術家胡達華的作品。他是在聽聞韓良信的夫人韓李慧嫻講述疏散體驗之後,將此情景化為畫作,贈送給夫人。當時還是少女的李慧嫻也是在3月1日晚上,徒步走到郊外的大內庄避難,直到天亮才抵達,疏散地與韓家不同。用珠寶換來的牛車上載著纏足的祖母,「中途在樹下休息,回頭看,在黑暗籠罩的天空那端,看到被紅色火海包圍的臺南市街,內心悲痛不已。戰後,看到電影《亂世佳人》的其中一幕,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光景。」李慧嫻感慨地說道。

胡達華的釘畫《烽火吞城》(韓李慧嫻提供)
胡達華的釘畫《烽火吞城》(韓李慧嫻提供)

下一頁: 在炸彈落下處種植椰子樹

關鍵詞

台灣 空襲 日本統治時代 台南 醫師

大洞敦史DAIDO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84年生於東京,明治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2012年移居臺灣臺南市,蕎麥麵餐廳「洞蕎麥」經營5年後,設立「鶴恩翻譯社」。著書有《遊步臺南》(繁體書,皇冠文化)《臺灣環島―南風のスケッチ》,日譯書《フォルモサに吹く風》(福爾摩沙三族記)《君の心に刻んだ名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台湾 和製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記憶》(台湾老花磚的建築記憶)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