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愛公」:至今仍受臺人仰慕的日籍巡查

歷史 生活 臺灣香港

片倉佳史 [作者簡介]

臺灣西部沿岸地區有尊神明叫「義愛公」,這尊神明原先是一位日籍警官。本文將介紹日治時代臺灣發生的一樁悲劇與奇蹟,帶讀者認識臺灣的「文化景觀」義愛公。

赴偏鄉就任的巡查

森川清治郎於1861年生於神奈川縣,本籍地為久良岐郡戶太町字戶部266番地(今橫濱市西區),推估於1897年(明治30年)來臺,並於同年5月4日成為巡查,6月3日赴臺南州,歷職打貓(今民雄)、大埔林(今大林)、新巷(今新港)後,於1900年(明治33年)8月來到東石鰲鼓派出所就任。

森川身高僅約155公分,身形矮小,卻留著一把濃厚的落腮鬍,看上去極具威嚴。據其獨生子森川真一所說,他「鬍子甚至長至胸口」,人們亦稱他為「鬍鬚大人」。另一方面,他為人誠實篤厚,頗受村民信賴,後文提到的李九也說:「他那樣貌簡直連鬼都要嚇跑,要是被他怒吼我大概會嚇到縮起來,但其實我從沒看過他發怒。」

當時的臺灣,統治體系的末端由警察負責,警察不只維持治安,也管理衛生、傳達各種命令、執行政策等,任務相當多元。除此之外也要忙農業指導、道路整修鋪設及勞務管理、各種調查、職業訓練、收容遊民等,可說任務繁忙。

副瀨村是半農半漁的小村莊,居民大半文盲,森川深感教育的重要性,便在廟裡蓋了類似私塾的書房,自己當教師教居民讀寫與算數。

同時,該地營養狀況惡劣,疾病易於蔓延,他認為必須教導人們衛生觀念,因此若有人生病,他便會找藥物與醫生來治療,有時甚至由他自己來進行診治。

臺灣西部沿岸地區鹽害劇烈,居民常說連鏟子鋤頭都會生鏽,這使人們生活相當辛苦;森川到任的那一年又剛好發生寒流與乾旱,情況更為惡劣。為了克服險峻環境,森川研究農法,自身也下田耕作,渾身沾滿泥土,與居民一同嘗試尋求解方。

關於森川的為人亦有不少傳聞流傳至今,比如有次同事邀請森川參加宴會,他回絕道:「村民如此貧窮,我又怎麼能獨享奢華?」又有次時值年尾,地主手持禮品造訪,森川便提議將禮品分發給貧窮的村民。諸如這類逸事,不勝枚舉。

如此,森川逐漸融入村落的生活。當時居民不懂日語,森川肯定也不會講臺灣話,但居民似乎仍感受到他的使命感以及為人處世的方式,對他十分景仰。

森川巡查教小孩讀書寫字,並積極改善居民生活、實施衛生教育。壁畫重現往昔情景
森川巡查教小孩讀書寫字,並積極改善居民生活、實施衛生教育。壁畫重現往昔情景

轉折與悲劇:苦悶巡查的末路

然而過了不久,事情便迎來了轉折。1902年(明治35年),臺灣特別會計法修訂,決定徵收漁業稅,連竹筏都要課稅,這個新政左右著居民的生死。

理所當然地,人們流淚前去懇求森川減輕課稅,森川受到人們請託,花了一個禮拜調查村民生活狀況後,便前往嘉義廳東石港支廳,將聚落現狀傳達給高層,要求高層減稅。

然而森川的陳情卻受到了曲解。本來收稅就是巡查任務的一環,森川此舉被認為是在批評總督府的政策,高層指責他煽動村民,對他處以訓誡處分。

這對森川而言想必是難以忍受的屈辱。同時對熟知村裡實際情況的森川而言,要將陳情結果告知居民,肯定也相當難受。據說此時,人們從森川的神色、聲音與表情感受到無可言喻的不祥預感,因此片刻不肯離開森川身邊。

其後,1902年(明治35年)4月7日,命運迎接結局。森川來到慶福宮這間寺廟,寺中空無一人,森川為證明自己的清白,扣下了村田步槍板機,享年42歲,屍首葬於廟旁墓地。

臺灣日日新報文章(1936年(昭和11年)9月30日)報導森川巡查成神(嘉邑小副瀨富安宮)
臺灣日日新報文章(1936年(昭和11年)9月30日)報導森川巡查成神(嘉邑小副瀨富安宮)

下一頁: 死後依舊心繫村民:義愛公的誕生

關鍵詞

臺灣 飛虎將軍廟 日本統治時期 義愛公

片倉佳史KATAKURA Yoshif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1969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時第一次到臺灣旅行。大學畢業後就職於福武書店(現在的倍樂生Benesse)。1997年開始正式在臺灣生活。從此,圍繞臺灣文化以及臺灣與日本的關係進行寫作、攝影。創作內容涉及地理、歷史、語言、交通、溫泉、時尚等多個領域,特別對日治時期的遺跡和鐵路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臺灣日治時代遺跡》、《臺灣土地・日本表情》、《臺灣風景印-台湾・駅スタンプと風景印の旅》(玉山社)等。網站:臺灣特搜百貨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