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扎根的日本人系列:「敲出撼動人心的鼓聲」和太鼓指導者・演奏者 熊谷新之助

生活 音樂 國際交流 臺灣香港

馬場克樹 [作者簡介]

因美國留學的契機,與和太鼓結下不解之緣。之後,在異國的臺灣擔任和太鼓的指導者兼演奏者的熊谷新之助,選擇留在臺灣繼續努力,出自對當時學生的責任感與想要改變臺灣人對和太鼓的印象。現在,他立下新目標,成立日本樂器的綜合教室,以及在臺灣建構日本樂網絡,傾注全力投入。

熊谷新之助 KUMAGAI Shinnosuke

1983年生於福岡縣。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留學時,與和太鼓邂逅,開始演奏活動。2008年回國後,在東京經歷了一段飛特族(Freeter)的生活,自2010年起進入株式會社太鼓中心(Taiko Center Co.,Ltd.)經營的TAIKO-LAB青山教室工作,擔任事務員。2012年,作為同中心的臺北支部駐在員前往臺灣赴職,2013年起轉為指導人員。2014年同中心決定退出臺灣事業,以此為契機而獨立開業,在臺北設立太鼓教室「和太鼓熊組」。現在,除了指導臺灣的和太鼓愛好者,同時身為和太鼓演奏者,在臺灣各地展開活動。

在臺灣作為和太鼓演奏者・指導者獨立開業

1年後,新之助成為公司的正職人員,但被任命負責會計工作,不在講師培訓課程的名單內。他的內心五味雜陳,但是能夠繼續與和太鼓有所連結,至少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這一年,太鼓中心在臺北暫時設立了臺北支部。

然而,隔年2012年2月,臺北駐在員突然決定離職,公司內公開招募繼任者。新之助想要在新土地上增廣自己的見聞,有在美國留學的經驗,本來就對海外生活不陌生的他自告奮勇,輕而易舉就通過了,確定到臺北赴任。他向當時交往的女友約定好,夏天會邀請她到臺北,並且求婚。於是,他在4月飛往臺灣。

到任時,臺灣事業的發展方向尚未底定,臺灣的語言也好,對生活習慣和文化的認知也好,他在工作現場努力學習。雖然過程中經歷了迂迴曲折,最後和新竹的企業簽訂加盟連鎖契約。

此外,租借位在臺北市中心的瑜珈教室的地下空間,開設和太鼓教室,從日本派來專業講師負責指導。隔年2013年這位講師的任期屆滿回國之後,新之助也開始兼任講師。

2014年夏天,新之助因為合宿研修的活動而短暫回國時,在那裡等待他的是關閉臺北支部和被調到京都總公司的人事異動通知,真是晴天霹靂的消息。但是,新之助決定留在臺灣繼續講師的工作。

「腦中浮現了學生們的臉,如果就這樣拍拍屁股走人,對學生覺得愧疚。還有,雖然在臺灣有一大批人在接觸太鼓演奏,但是有很多都缺乏技巧,這樣就放棄的話,也太可惜了。」

過去,在臺灣對太鼓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如「太鼓是小孩子的玩意」、「在廟會等地方作為社會更生的手段」等。新之助也希望打破這個狀況,因而創立「和太鼓熊組」獨立開業,幸好當時的學生幾乎都留了下來。

熊谷新之助創立的「和太鼓熊組」(熊谷新之助提供)
熊谷新之助創立的「和太鼓熊組」(熊谷新之助提供)

2015年,教室搬遷到現在的新北市板橋區。他與臺灣的演奏者攜手組成太鼓演奏團體「奏流Taiwan」,受邀參與活動演出的機會也逐漸增加。

「自己一直被教導『太鼓不是用敲的,而是讓它發出鳴響』。臺灣太鼓的主流是『展現肢體動作』,重視速度感和技巧。相反地,和太鼓是強調『力道』的表現,以及把重點放在『全心全靈』的精神性。不刻意使力,淋漓盡致地揮舞鼓棒,撼動人心的鼓聲才會真正出現。」

太鼓演奏團體「奏流Taiwan」(熊谷新之助提供)
太鼓演奏團體「奏流Taiwan」(熊谷新之助提供)

下一頁: 新目標是成立日本樂器的綜合教室和建構日本樂網絡

關鍵詞

樂器 臺灣 和太鼓 演奏

馬場克樹BABA Masaki簡介與署名文章

創作型歌手、演員、文字工作者。出生於日本仙臺市。2007年起任財團法人交流協會(現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文化室主任3年半,返日投入震災復興志工1年半。2012年移居臺灣,組成臺日創作樂團「八得力(Battery)」於臺灣各地演出,創作電影、電玩主題曲,廣告音樂等。著作有《約定之地—24位在台灣扎根的日本人》(2021年,時報出版)。另外,身為演員,在不少臺灣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廣告裡都能看到他的身影。2022年7月起任中央廣播電台的節目《非常台灣》的主播。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