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扎根的日本人系列:「敲出撼動人心的鼓聲」和太鼓指導者・演奏者 熊谷新之助

生活 音樂 國際交流 臺灣香港

因美國留學的契機,與和太鼓結下不解之緣。之後,在異國的臺灣擔任和太鼓的指導者兼演奏者的熊谷新之助,選擇留在臺灣繼續努力,出自對當時學生的責任感與想要改變臺灣人對和太鼓的印象。現在,他立下新目標,成立日本樂器的綜合教室,以及在臺灣建構日本樂網絡,傾注全力投入。

熊谷新之助 KUMAGAI Shinnosuke

1983年生於福岡縣。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留學時,與和太鼓邂逅,開始演奏活動。2008年回國後,在東京經歷了一段飛特族(Freeter)的生活,自2010年起進入株式會社太鼓中心(Taiko Center Co.,Ltd.)經營的TAIKO-LAB青山教室工作,擔任事務員。2012年,作為同中心的臺北支部駐在員前往臺灣赴職,2013年起轉為指導人員。2014年同中心決定退出臺灣事業,以此為契機而獨立開業,在臺北設立太鼓教室「和太鼓熊組」。現在,除了指導臺灣的和太鼓愛好者,同時身為和太鼓演奏者,在臺灣各地展開活動。

在美國留學時,與和太鼓邂逅

高中時期再度加入籃球社,每天都熱衷於社團活動,但在退出社團後的3年級暑假迎來了轉機。新之助參加海外留學仲介公司舉辦的說明會,立即動念想到美國留學。

「受到我當時喜愛的吉卜力動畫影響,對環境學充滿了熱忱。我認為在這個領域上美國比日本還要先進,所以決定留學。雖然英文不好,但是去了總是會有辦法的,當下並沒有想太多。」

新之助在2002年6月隻身前往美國。在語言學校待了1年,努力學習英文之後,隔年的2003年進入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就讀,專攻水資源學。他在奧克拉荷馬度過悠閒的時光,遇到的每個人也都很和善,尤其是同為日本留學生且大他8歲的空手道高手,就像兄長一樣給他支持。在美國的生活也讓他學到寬容與多元價值觀的珍貴。

在美國的生活邁入第5年的2006年,某一天受到馬來西亞留學生的邀請,因為已經安排好在奧克拉荷馬日本人會的活動上演奏也流傳到馬來西亞華人的「二十四節令鼓」,問他是否要一起演出。因緣際會下,他在這裡與太鼓結下了不解之緣。
隔年開始,他和這時認識的夥伴們一同參與和太鼓的演奏活動,也投入作曲。以此為契機,和美國其他州的和太鼓團體相互交流,網絡也一下子拓展開來。

但是,2008年6月從大學退學,新之助也離太鼓越來越遠。回到日本的他開始在東京生活,對未來還沒有訂立明確的目標,靠著活動的後臺工作及在居酒屋打工維生,這樣的日子過了兩年。新之助感到日漸沉重的心理壓力,於是,在萬般煩惱的最後,腦筋閃過了一個念頭。

「過去,我一直苦惱著『自己想要做什麼?』但是,有個時候我突然轉念,心想『自己能夠做什麼?』如此一來,我腦海裡不經意浮現了『太鼓』。」

如果把太鼓當作一門工作,就應該能夠堅持下去。這個念頭促使新之助化為行動,立即上網搜尋,在電腦輸入關鍵字「太鼓」和「工作」之後,跳出了總公司位在京都,在全國開設太鼓教室的「太鼓中心」。他馬上打電話聯絡,並且獲得面試機會。
於是,他被錄用了,先在同中心經營的「TAIKO-LAB」青山教室打工。這是2010年的事。主要的工作內容是接待並且追蹤太鼓教室的會員或體驗課程的顧客,以及整理資料等,在非當班或休息的時間,可以免費旁聽初級的課程,也可以在空教室自由練習。

美國留學時代的熊谷新之助(熊谷新之助提供)
美國留學時代的熊谷新之助(熊谷新之助提供)

下一頁: 在臺灣作為和太鼓演奏者・指導者獨立開業

關鍵詞

樂器 臺灣 和太鼓 演奏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