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戀日本式風情:佇足臺灣的建築傳教士渡邊義孝

文化 生活 臺灣香港

近年來,台灣社會開始掀起擁護歷史建築風潮、特別是日治時期遺留的大量建物,這些日式風格建築遍布台灣的尋常角落,從僅存的神社、州廳官舍、醫療院所、監獄、鐵道車站到糖廠、酒廠、菸廠、林場、茶廠,甚至碾米廠與穀倉,它們的身影隨處可見。雖然過去常被民眾忽略,但越來越多人懂得從殘破建築中領略老房子細部匠心獨具的工藝美學。而這股日式老屋熱的興起,來自日本的一級建築師渡邊義孝,為其添了不少助力。

熱衷日式風格建築

2011年,一間由建築設計師、研究機構和公民團體所組成的『東亞日式住宅研究會』在日本正式成立這個團體的目的是研究過去日本殖民地,如台、韓和中國尚存之日式建築,透過交流來了解如何永續再生的方式。 那年,身為成員之一的渡邊義孝首次踏上台灣,從先前對台灣建築知之甚微,到後來一見鍾情,促使他在最近十年間陸續造訪台灣18次,透過素描、攝影及錄音等方式記錄全台各地日式建築風景。其中包含旅遊勝地,當中也不乏鮮為人知的小鎮。有時他會傾聽仍住在老屋的人,訴說過去美好或悲傷的各種回憶。而旅途中邂逅的人與建築,都一一出現在他的素描筆記中。

就在2019年初,渡邊將在台灣60多處紀錄的建築素描與旅遊札記,集結成《台灣日式建築紀行》一書,並在台北國際書展分享他的作品。台灣的公共電視台也為他製作建築專題報導。在這位建築師眼中,台灣的日式建築呈現「富有日式懷舊感又充滿異國情調」,因為建築師們在台灣興建之初,即意識到島嶼本身的風土氣候和日本不同, 加上當時流行的西式風格,使得台灣的日式建築,是在日本建築的基礎下,有所改造、進化甚至變成全然不同的樣貌呈現。

「舊西式建築以及和風住宅,在形式上當然和日本類似,但台灣的特色之一就是將窗台作成凸窗,這是日本少見的。下方開設氣窗,讓風由下吹入屋內,然後再由上方凸窗排出,使屋內保持涼爽,這是因應台灣潮濕炎熱氣候所做的變化之一。」渡邊在書中用細膩圖繪呈現日本和台灣日式建築的各種風格和局部構造差異,

不只清楚明瞭,即便是建築門外漢也能對「洋小屋組」、「切妻造」和 「破風」等日式建築專有名詞朗朗上口。如同人的個性,渡邊的畫風在眾多建築素描中總有一種獨特、讓人一眼就能辨識的風格,不少喜歡他的台灣讀者,紛紛要求這位作家乘勝追擊,出版中、日雙語的續集。

建築師渡邊義孝,透過旅行來啟發對建築的靈感。(作者提供)
建築師渡邊義孝,透過旅行來啟發對建築的靈感。(作者提供)

下一頁: 與台灣深度合作

關鍵詞

日本 台灣 臺灣 建築 廣島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