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滋潤屏東平原的水利工程師鳥居信平

歷史 臺灣香港

古川勝三 [作者簡介]

位於臺灣南部的屏東縣與日本淵源頗深,日治時代有許多日本人在此生活。一位名為鳥居信平的日本人大大改變了屏東的樣貌。為開墾甘蔗種植用地,他受到臺灣製糖會社邀請,建造地下堰堤,以伏流水滋潤了屏東乾枯的大地。

臺灣製糖與陸軍第八飛行連隊

位於臺灣西南部的海港城市‧高雄市,其東南方躺臥著一座狀似屏風的半屏山,這座山以東便是屏東市。屏東曾被稱作「阿猴」,歷史悠久,可追溯至鄭成功治臺時代。日治時代為進行農業改革,臺灣總督府派了一位日籍水利工程師至當地,他徹底改造了屏東平原的農業,奠定了今日「農業縣」的基礎。這位日本技師就是鳥居信平。

屏東縣現今人口約80多萬,離開市中心便是一派田園風景。日治時代大正時期,「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總公司與「陸軍第八飛行連隊」駐紮地皆位於此,因而有許多日本人定居,相當繁榮。當時臺灣製糖運輸甘蔗使用的輕軌鐵道,現今仍殘留於屏東各地,令人想見往日榮景。

日本統治臺灣的時代,糖的消費量98%皆依賴進口。第4代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將產業振興作為治臺政策的重心,鼓勵糖業為其政策之一,目標是在臺灣成立近代化製糖公司。

後藤提供高額補助金等優渥條件,委託三井物產前往臺灣設廠,後者於1900(明治33)年12月,由95名股東出資共100萬日圓,成立了「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不過由於製糖原料,也就是臺產甘蔗供不應求,臺灣製糖便擬定開發案,從總督府入手的屏東林邊溪周邊廣大土地進行開墾,建造種植甘蔗的企業農場。

然而,預計開墾的土地,其土質堅硬且混雜許多小礫石,實在無法耕種,加上林邊溪大武山山麓段坡度極陡,雨季時半年內降水高達2500mm,淹沒農田,乾季時卻又苦於旱魃,滴雨不降,連飲水都不易取得。

下一頁: 作為水利工程師前往臺灣

關鍵詞

臺灣 水庫 日本統治時期 後藤新平 屏東

古川勝三FURUKAWA Kat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44年生於愛媛縣宇和島市,進入教育界擔任國中教師,1980年以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教師的身分,在高雄市日僑學校任教3年。著有《臺灣之道:歷史與原住民族》、《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日本人不可不知的「臺灣歷史」》、《愛臺日人系列第二部:KANO棒球隊名教練近藤兵太郎傳》。為促進日臺友好,目前在日本全國巡迴演講,並執筆「愛臺日人系列作」的第三部-磯永吉的一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