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神宮的森林:由林學家和造園師打造的國家項目

自然環境 觀光旅遊 歷史 文化

進士五十八 [作者簡介]

明治神宮裡有大片鬱鬱蔥蔥的森林。也許人們會驚歎,在東京的中心位置居然留存這麼大面積的未經人工干預的森林,但實際上這是歷經百年人工打造出來的類比自然森林。它凝聚著當時的林學家和造園師們的聰明才智。

在首都東京重生的大片神社林

前文提到神宮內苑建造用地為70公頃。其中既有森林為8公頃,89%都是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另外,由於鄰接的鐵路經常散發出煤煙,不適合對大氣汙染抵抗能力較弱的杉樹生長。神靈居住的「永遠的森林」,究竟如何在這裡修建才好呢?以往的神社林都是通過選址尋找環境優越的自然林,依靠大自然的力量維持著「永遠的森林」狀態。那麼,如何能讓這裡的森林最接近自然林呢?這是當時擺在三位林學家面前的課題。

上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首先對全國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年代的88個古樹林進行了實地調查並製作了實測圖。另外他還對禁止進入的仁德天皇陵的森林進行了觀察。日本的陵墓,一般要修建儲水的壕溝,將挖掘出來的土堆起來修築成前方後圓墳,是大規模的土木工程,但其表面只是以屋頂石覆蓋,並不植樹。儘管如此,上原經過實地考察驗證出「在數百年間,沒有施以絲毫的人工干預,保持了仿佛原始森林般的莊嚴」,他確信這才是神社林的理想形態。

那麼,要將內苑打造成理想的「永遠的森林」,都需要做什麼呢?三人認為按照下邊的原則建造林苑,促成植被演替是可以達到目的的。

第一,林苑中除神社殿堂建築地和參拜者移動使用的道路之外,其他區域都建成整體劃一的連續林地(栽植地)。

第二,林地內絕對禁止人員進入。

第三,神社林由許多樹種構成。政治家都強烈要求他們將神宮森林建成伊勢神宮那樣的杉樹林,但從林學的角度來看,這裡的土地水分不足,而且近旁來往的火車所散發的煤煙會導致杉樹枯死,所以並不適合種植杉樹。為了讓種植的樹木向自然林演替,他們將闊葉樹、針葉樹等多種樹種混合栽種,並按樹高設計高樹層、中樹層、低樹層的多層構造的林相(森林樣態)。這是上原通過對日本全國的天然林進行觀察後得出的結論。

第四,林地中落葉不斷堆積,經微生物分解變為腐葉土。另外,倒下來的樹上長滿蘑菇,腐爛之後歸於土壤。就這樣,只要不將落葉和倒樹帶出林地,即使不給樹林施肥,植物也足以吸收這些營養不斷生長。

第五,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從樹葉空隙射進的陽光,樹木的果實發芽,一些樹倒下之後又有新的樹生長起來,整個樹林進行著天然更新。於是,儘管未經人工維護,隨著時間流逝人工林也會向自然林演替。

當時沒有像現在這樣的科學性說法,不過用現代話說,依靠「物質的迴圈」和昆蟲、鳥類、小動物等「生命的迴圈」,100多年前人們就構建了「打造永續森林」的理論、並找到具體方法,這實在令人驚歎。基於這種科學的合理性製作的模擬圖、《從林苑的創設到最終林相演替順序預想圖》,設想了種植樹木初期(I)以及50年後(II)、100年後(III)、150年後(IV)的林相,這是務必請大家關注的事情。

上圖為本鄉高德執筆繪製的林苑林相變化預想圖。從上至下,分別描繪了栽種初期、50年後、100年後、150年後的變化預測。當時沒有「遷移(演替)」這個詞,使用了「變移(變化)」(提供:明治神宮)
上圖為本鄉高德執筆繪製的林苑林相變化預想圖。從上至下,分別描繪了栽種初期、50年後、100年後、150年後的變化預測。當時沒有「遷移(演替)」這個詞,使用了「變移(變化)」(提供:明治神宮)

明治神宮初建時大鳥居周邊景象(提供:明治神宮)
明治神宮初建時大鳥居周邊景象(提供:明治神宮)

創建100年後現在的景象(提供:明治神宮)
創建100年後現在的景象(提供:明治神宮)

明治神宮初建時神橋周邊景象(提供:明治神宮)
明治神宮初建時神橋周邊景象(提供:明治神宮)

創建100年後現在的景象(提供:明治神宮)
創建100年後現在的景象(提供:明治神宮)

明治神宮初建時南參道鳥居周邊景象(提供:明治神宮)
明治神宮初建時南參道鳥居周邊景象(提供:明治神宮)

創建100年後現在的景象(提供:明治神宮)
創建100年後現在的景象(提供:明治神宮)

下一頁: 維護大都市的物種多樣性的森林

關鍵詞

神社 歷史 森林 城市建設 公園 環境保護 明治神宮 庭園 明治天皇 自然環境

進士五十八SHINJI Isoya簡介與署名文章

福井縣立大學校長。造園學者、農學家。農學博士。1944年出生於京都市。曾擔任東京農業大學教授、該大學校長,2016年開始擔任現職。是主導明治神宮造園設計的上原敬二的弟子,曾任第2次明治神宮境內綜合調查委員會會長。著作有《日本的庭園》(中公新書,2005年) 、《綠色環保生活》(小學館,2010年)、《進士五十八和22名景觀設計師》(MARUMO出版,2016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