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神宮的森林:由林學家和造園師打造的國家項目

自然環境 觀光旅遊 歷史 文化

明治神宮裡有大片鬱鬱蔥蔥的森林。也許人們會驚歎,在東京的中心位置居然留存這麼大面積的未經人工干預的森林,但實際上這是歷經百年人工打造出來的類比自然森林。它凝聚著當時的林學家和造園師們的聰明才智。

彙聚一流學者營造神宮

明治天皇曾周遊日本全國各地,是位廣受國民愛戴的天皇。因此,1912年7月天皇駕崩的兩天後,東京市長阪谷芳郎(1863-1941年)和實業家澀澤榮一(1840-1931年)就提議「創建明治神宮」。他們在提議中甚至還明確提出「內苑應該由國家預算支出,外苑由國民的捐款來進行建造的方針」,政府隨即採納了這個建議。當時已經決定將天皇的陵墓建在京都的桃山,此舉也是因為東京市民想留下一點與敬愛的天皇之間的「聯繫」吧。

天皇駕崩次年(1913年),內閣成立了以當時一流學者為主要成員的「神社奉祀調查會」,就選址、建造規模等營造內外苑的基本計畫進行了研討。最終決定在與兩位主祭神頗有淵源的地方,也就是明治天皇為身體虛弱的昭憲皇太后作為散步庭園而修建的、東京府下豐多摩郡代代幡町代代木,建造面積約70公頃的內苑(包括社內殿堂和林苑)。另外還決定在距離內苑稍遠的、舉辦明治天皇大喪儀的葬場殿遺跡建造占地27.3公頃的外苑。1915年,內務省設置「明治神宮造營局」,開始了內外苑的建造工程。

建造工作在專家組成的調查委員會的指導下,以由其學生們執行的形式向前推進。神社內殿堂和紀念館等建築方面由東京帝國大學(東大)的伊東忠太(1867-1954年)教授和關野貞(1868-1935年)兩位工學博士負責,而樹木的甄選和造林方面則由東大教授川瀨善太郎(1862-1932年)、本多靜六(1866-1952年)兩位林學博士負責。內苑的草地和外苑的街道樹、綠地設計由園藝方面的宮內省技師福羽逸人(1856-1921年)和農學博士、東大教授原熙(1868-1934年)共同負責。

日本造園界的先驅上原敬二

作為國家項目受到全體國民關注的神宮內外苑的整體構想中,當然也體現著當時領導層的平衡感。在推崇文明開化、學習歐美文明的日本近代化思潮的前提下,不忘「和魂洋才」的精神。神社主體、內苑中採用日本傳統建築的木造「流造」(正面屋頂長長地向前方延伸出來,形成優美弧線,神社建築中最常見樣式—-譯注)樣式建築,林苑則繼承神社守護林(日語「社叢」)傳統,以自然林為主。另一方面,外苑將西洋式石造建築繪畫館放在林陰路盡頭的正面,四排街道樹形成強調對稱美的人工設計,旨在建造一個包括體育設施在內的現代的西洋風格公園。順便說一句,明治神宮鎮座祭(創建紀念活動)於1920年11月舉辦,外苑竣工於1926年10月。

神宮內苑的林苑計畫的制定和營造工程的領導者共有3名。調查主任是曾在德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的本多靜六。其專業為造林學,在東大開辦了日本最早的「造園學」講義,他還作為1903年開園的「日比穀公園」的設計者廣為人知。

第2位是本多的弟子、東大講師本鄉高德(1877-1945年)。他後來作為神宮造營局技師撰寫了《明治神宮境內林苑計畫》。

第3位是在本多手下、專業為森林美學(造園學)、當時是東大研究所學生的上原敬二(1889-1981)。上原與本多一起參加為成功實施神宮內苑項目而舉行的事前會談,1915年擔任造營局技術員。整整3年間,作為營造林苑的現場主任,他不斷進行嘗試和實驗,1920年將其成果歸納成學位論文《神社林的研究》,被授予林學博士。

後來,上原為研究造園學赴歐美留學。1924年,年僅35歲的他創立了「東京高等造園學校(東京農業大學地區環境科學系造園科學專業的前身)」,接著於次年創立「日本造園學會」。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1923年因發生關東大地震,東京有一大半被大火燒毀,上原考慮到搞復興要像歐美那樣,綠色都市計畫專家(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是不可或缺的。上原是近代日本第一位造園學者,一生出版著作250部,培養了很多造園家,堪稱日本造園界的先驅。

上原說,「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公園和森林不同,日本有日式庭園和神社森林、陵墓等日本獨特的造園」。而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能夠讓人感受到生命力的永恆性和自然性、感受到幽深韻味的空間性和精神性。

下一頁: 在首都東京重生的大片神社林

關鍵詞

神社 歷史 森林 城市建設 公園 環境保護 明治神宮 庭園 明治天皇 自然環境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