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神宮的森林:由林學家和造園師打造的國家項目
自然環境 觀光旅遊 歷史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在日本人的DNA裡,自古就擁有一種類似泛靈論的「八百萬神明(千千萬萬的神明)」基因。八百萬神明,是指高聳的山峰、幽深的森林、湛藍的大海、美麗的島嶼等所有的地方都居住著很多的「神靈」。瀑布和河流、池水和湖泊中住著水神,火山和爐灶中住著火神,此外還有風神、雷神等等。這些就是所謂的「自然神」。日本的神靈中還有一種供奉祖先和偉人的「人格神」。明治神宮這座神社供奉的主祭神,是為近代日本的興盛而鞠躬盡瘁的明治天皇(1852-1912年)和昭憲皇太后(1849-1914年),2020年11月將迎來供奉百年。
懷抱明治神宮正殿的神社區域稱為「內苑」,主要被幽深的森林(林苑)環繞。僑居倫敦的小提琴家葉加瀨太郎這樣描述對這片森林的印象,「只要踏進神宮一步就會有所感受。也許就是平時完全感覺不到的『信仰心』那種莊嚴的氣氛」。不同宗教信仰的大量訪日遊客造訪此處森林,或許也是因為它的這種神聖感吧。
明治神宮除了這片「內苑」之外,還有一個「外苑」。從內苑有一條當初種植了街道樹的馬路連接到聖德紀念繪畫館(以繪畫紀念明治天皇一生的博物館),以此為中心的一片綠地地帶裡還建有橄欖球場和棒球場等各種體育設施,這就是明治神宮的「外苑」。它是位於神社外的公園,這裡還有「2020東京奧運」主體育場的新國立競技場。設計該競技場的是建築師隈研吾,雖然設計的設施是巨型建築,但能夠讓人感受到木材的溫暖。
彙聚一流學者營造神宮
明治天皇曾周遊日本全國各地,是位廣受國民愛戴的天皇。因此,1912年7月天皇駕崩的兩天後,東京市長阪谷芳郎(1863-1941年)和實業家澀澤榮一(1840-1931年)就提議「創建明治神宮」。他們在提議中甚至還明確提出「內苑應該由國家預算支出,外苑由國民的捐款來進行建造的方針」,政府隨即採納了這個建議。當時已經決定將天皇的陵墓建在京都的桃山,此舉也是因為東京市民想留下一點與敬愛的天皇之間的「聯繫」吧。
天皇駕崩次年(1913年),內閣成立了以當時一流學者為主要成員的「神社奉祀調查會」,就選址、建造規模等營造內外苑的基本計畫進行了研討。最終決定在與兩位主祭神頗有淵源的地方,也就是明治天皇為身體虛弱的昭憲皇太后作為散步庭園而修建的、東京府下豐多摩郡代代幡町代代木,建造面積約70公頃的內苑(包括社內殿堂和林苑)。另外還決定在距離內苑稍遠的、舉辦明治天皇大喪儀的葬場殿遺跡建造占地27.3公頃的外苑。1915年,內務省設置「明治神宮造營局」,開始了內外苑的建造工程。
建造工作在專家組成的調查委員會的指導下,以由其學生們執行的形式向前推進。神社內殿堂和紀念館等建築方面由東京帝國大學(東大)的伊東忠太(1867-1954年)教授和關野貞(1868-1935年)兩位工學博士負責,而樹木的甄選和造林方面則由東大教授川瀨善太郎(1862-1932年)、本多靜六(1866-1952年)兩位林學博士負責。內苑的草地和外苑的街道樹、綠地設計由園藝方面的宮內省技師福羽逸人(1856-1921年)和農學博士、東大教授原熙(1868-1934年)共同負責。
日本造園界的先驅上原敬二
作為國家項目受到全體國民關注的神宮內外苑的整體構想中,當然也體現著當時領導層的平衡感。在推崇文明開化、學習歐美文明的日本近代化思潮的前提下,不忘「和魂洋才」的精神。神社主體、內苑中採用日本傳統建築的木造「流造」(正面屋頂長長地向前方延伸出來,形成優美弧線,神社建築中最常見樣式—-譯注)樣式建築,林苑則繼承神社守護林(日語「社叢」)傳統,以自然林為主。另一方面,外苑將西洋式石造建築繪畫館放在林陰路盡頭的正面,四排街道樹形成強調對稱美的人工設計,旨在建造一個包括體育設施在內的現代的西洋風格公園。順便說一句,明治神宮鎮座祭(創建紀念活動)於1920年11月舉辦,外苑竣工於1926年10月。
神宮內苑的林苑計畫的制定和營造工程的領導者共有3名。調查主任是曾在德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的本多靜六。其專業為造林學,在東大開辦了日本最早的「造園學」講義,他還作為1903年開園的「日比穀公園」的設計者廣為人知。
第2位是本多的弟子、東大講師本鄉高德(1877-1945年)。他後來作為神宮造營局技師撰寫了《明治神宮境內林苑計畫》。
第3位是在本多手下、專業為森林美學(造園學)、當時是東大研究所學生的上原敬二(1889-1981)。上原與本多一起參加為成功實施神宮內苑項目而舉行的事前會談,1915年擔任造營局技術員。整整3年間,作為營造林苑的現場主任,他不斷進行嘗試和實驗,1920年將其成果歸納成學位論文《神社林的研究》,被授予林學博士。
後來,上原為研究造園學赴歐美留學。1924年,年僅35歲的他創立了「東京高等造園學校(東京農業大學地區環境科學系造園科學專業的前身)」,接著於次年創立「日本造園學會」。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1923年因發生關東大地震,東京有一大半被大火燒毀,上原考慮到搞復興要像歐美那樣,綠色都市計畫專家(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是不可或缺的。上原是近代日本第一位造園學者,一生出版著作250部,培養了很多造園家,堪稱日本造園界的先驅。
上原說,「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公園和森林不同,日本有日式庭園和神社森林、陵墓等日本獨特的造園」。而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能夠讓人感受到生命力的永恆性和自然性、感受到幽深韻味的空間性和精神性。
在首都東京重生的大片神社林
前文提到神宮內苑建造用地為70公頃。其中既有森林為8公頃,89%都是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另外,由於鄰接的鐵路經常散發出煤煙,不適合對大氣汙染抵抗能力較弱的杉樹生長。神靈居住的「永遠的森林」,究竟如何在這裡修建才好呢?以往的神社林都是通過選址尋找環境優越的自然林,依靠大自然的力量維持著「永遠的森林」狀態。那麼,如何能讓這裡的森林最接近自然林呢?這是當時擺在三位林學家面前的課題。
上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首先對全國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年代的88個古樹林進行了實地調查並製作了實測圖。另外他還對禁止進入的仁德天皇陵的森林進行了觀察。日本的陵墓,一般要修建儲水的壕溝,將挖掘出來的土堆起來修築成前方後圓墳,是大規模的土木工程,但其表面只是以屋頂石覆蓋,並不植樹。儘管如此,上原經過實地考察驗證出「在數百年間,沒有施以絲毫的人工干預,保持了仿佛原始森林般的莊嚴」,他確信這才是神社林的理想形態。
那麼,要將內苑打造成理想的「永遠的森林」,都需要做什麼呢?三人認為按照下邊的原則建造林苑,促成植被演替是可以達到目的的。
第一,林苑中除神社殿堂建築地和參拜者移動使用的道路之外,其他區域都建成整體劃一的連續林地(栽植地)。
第二,林地內絕對禁止人員進入。
第三,神社林由許多樹種構成。政治家都強烈要求他們將神宮森林建成伊勢神宮那樣的杉樹林,但從林學的角度來看,這裡的土地水分不足,而且近旁來往的火車所散發的煤煙會導致杉樹枯死,所以並不適合種植杉樹。為了讓種植的樹木向自然林演替,他們將闊葉樹、針葉樹等多種樹種混合栽種,並按樹高設計高樹層、中樹層、低樹層的多層構造的林相(森林樣態)。這是上原通過對日本全國的天然林進行觀察後得出的結論。
第四,林地中落葉不斷堆積,經微生物分解變為腐葉土。另外,倒下來的樹上長滿蘑菇,腐爛之後歸於土壤。就這樣,只要不將落葉和倒樹帶出林地,即使不給樹林施肥,植物也足以吸收這些營養不斷生長。
第五,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從樹葉空隙射進的陽光,樹木的果實發芽,一些樹倒下之後又有新的樹生長起來,整個樹林進行著天然更新。於是,儘管未經人工維護,隨著時間流逝人工林也會向自然林演替。
當時沒有像現在這樣的科學性說法,不過用現代話說,依靠「物質的迴圈」和昆蟲、鳥類、小動物等「生命的迴圈」,100多年前人們就構建了「打造永續森林」的理論、並找到具體方法,這實在令人驚歎。基於這種科學的合理性製作的模擬圖、《從林苑的創設到最終林相演替順序預想圖》,設想了種植樹木初期(I)以及50年後(II)、100年後(III)、150年後(IV)的林相,這是務必請大家關注的事情。
維護大都市的物種多樣性的森林
筆者因有緣成為上原老師的弟子、並擔任日本學術會議環境學委員長,在神宮創建90年時(2010年)接受了為創建百年而成立的第2次明治神宮境內綜合調查委員會會長一職。在總計超過千名、專業涉及生物各種類的專門委員的協助下,於2013年完成了內苑的森林現狀報告書。根據該調查,經與第1次(1980年)、第2次的綜合調查等比較表明,100年前全國各地敬獻的約10萬株樹木,由參加栽種勞動的總計約11萬青年志工親手種下的那個森林,毫無疑問已經接近了林相預想圖中描繪的100年後、150年後的形態。
東京首都圈是擁有4000萬人的缺乏生機的巨大都市,但它的中心卻是經人手建造、自然再生的「明治神宮森林」。人工種植的樹木是怎樣生長演替的呢?為此分別在1924年、1934年、1970年、2013年四次實施了每木調查(*1)。這種例子世界其他地方有沒有呢。在第2次綜合調查中,不只對林相等植物區系,還對鳥類、昆蟲、魚類等動物區系進行了詳細調查,也印證了這片森林有力支持著大都市中物種多樣性的事實。
雖然由於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蔓延使「東京奧運帕運」延期至2021年,但我希望來日本旅行的諸位遊客也能夠去拜訪明治神宮,實際感受它的豐厚韻味。
標題圖片:首都東京留存的明治神宮內苑的豐饒森林(提供:明治神宮)
(*1) ^ 在森林中設定一些區域,逐株測量樹木的胸徑和樹高的調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