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致力開發高雄港的淺野總一郎

歷史 臺灣香港

古川勝三 [作者簡介]

有位日本人對國際港口・高雄的發展做出莫大的貢獻,即是以「淺野水泥」聞名的淺野財閥創辦人──淺野總一郎。完成艱鉅工程,為高雄港打下基礎的淺野總一郎,留下了巨大功績的他,在今日的日本或台灣卻鮮為人知。

繼續以驚人的速度成立各家公司,被譽為「京濱工業地帶之父」

到了發生俄國革命的大正6(1917)年,以打狗山的優質石灰岩為原料,新設立「淺野水泥打狗工廠」,利用縱貫鐵道和打狗港,持續提供水泥給正加速整備基礎建設的臺灣全土。其結果是不久後,臺灣有80%的水泥是淺野供應的,對臺灣的近代化和打狗港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大正9(1920)年9月發布「臺灣州制」律令第三號,實施行政區的廢廳置州,把之前的12廳改為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台東廳、花蓮港廳的5州2廳。這個時候,地名也有變更,打狗更名為高雄,一直延用至今。

1939年的淺野水泥高雄工廠(筆者提供)
1939年的淺野水泥高雄工廠(筆者提供)

在那之後,淺野也以驚人的速度陸續成立公司,除了銀行之外,淺野造船所、秩父水泥、旭混凝土工業、淺野石板瓦販賣、淺野水泥空心磚製造、日本混凝土管等,幾乎是無所不包。大正9年也成立了淺野綜合中學。

昭和3年,鶴見川崎間的「淺野海埔地」完工,陸續有淺野水泥、日本鋼管、淺野製鐵所、旭硝子、日清製粉等公司進駐,成為京濱臨海工業地帶的核心,淺野被稱為「京濱工業地帶之父」「日本的臨海工業地帶開發之父」。

實現日本的發展與自身夢想的淺野在德國出差時病倒,回國後,因罹患食道癌和肺炎,在昭和5(1930)年11月9日逝世,享年82歲。以水泥工業為踏板,往實業家之路邁進,受歐美近代化港灣設備啟發而著手進行填海造陸的事業,大獲成功。在日本內地,有「京濱工業地帶」的誕生,在臺灣,則是作為「致力開發高雄港的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足跡。高雄港因為總督府的第二期工程而進化為可以停靠大型船舶的近代化港灣,直到今日,作為代表臺灣的國際貿易港的地位依然屹立不搖。遺憾的是,認識這位為高雄港打下基礎的淺野的日本人或臺灣人並不多。

標題圖片:「九轉十起之像」(淺野總一郎像),2013年1月23日,富山縣冰見市(Aflo)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淺野總一郎 高雄 高雄港

古川勝三FURUKAWA Kat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44年生於愛媛縣宇和島市,進入教育界擔任國中教師,1980年以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教師的身分,在高雄市日僑學校任教3年。著有《臺灣之道:歷史與原住民族》、《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日本人不可不知的「臺灣歷史」》、《愛臺日人系列第二部:KANO棒球隊名教練近藤兵太郎傳》。為促進日臺友好,目前在日本全國巡迴演講,並執筆「愛臺日人系列作」的第三部-磯永吉的一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