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致力開發高雄港的淺野總一郎

歷史 臺灣香港

古川勝三 [作者簡介]

有位日本人對國際港口・高雄的發展做出莫大的貢獻,即是以「淺野水泥」聞名的淺野財閥創辦人──淺野總一郎。完成艱鉅工程,為高雄港打下基礎的淺野總一郎,留下了巨大功績的他,在今日的日本或台灣卻鮮為人知。

港灣整備和填海造陸促打狗成為工業都市

建築中的和式豪邸「紫雲閣」於明治42(1909)年完工後,憑藉水泥、煤、海運等致富的淺野與家人一起搬到東京三田開始居住。然而,觸犯到嫌惡奢華的明治天皇的大忌,迫於無奈,只能夠作為招待外國人的迎賓館來使用,留下逸聞。這棟紫雲閣也因為戰火而全部燒毀。據說即使住在被稱為淺野御殿的豪華宅邸裡,他也是日出而作,穿著普通,很多時候是自己一個人,僕人不多也並未隨伺在側,讓訪客感到吃驚。他與妻子佐久之間受幸運之神眷顧,育有6男7女。

淺野一家居住的豪宅「紫雲閣」(筆者提供)
淺野一家居住的豪宅「紫雲閣」(筆者提供)

日俄戰爭結束的兩年後,明治39(1906)年,淺野向總督府提出的打狗灣填海工程許可通過。當時58歲的淺野,打算在進行打狗灣填海工程的同時,新設立水泥工廠,使用打狗山的優質石灰岩來製造水泥。但礙於資金和物資不足,工程窒礙難行。終於在大正元(1911)年完成填海工程,即打狗港的第一期工程。雖然規模小,但是因為這項工程,可以停靠船舶的港口完成了。第二期的築港工程目標是興建新碼頭及實施設備的近代化。此時,他把水深列入考量,構想新碼頭可以停靠5千噸級的船舶。第二期工程在昭和12(1937)年完工,同一年也啟動第三期築港工程,但是因為戰爭的緣故,傾注全力在補強工程和保全,無法在日本統治時代見證完工。然而,一連串的港灣整備工程,讓高雄的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可以直接搬運到船上堆積,填海造陸的海埔地出現住宅區,人口增加,打狗作為工業都市迅速繁榮起來。

1931年,填海工程後的高雄市(筆者提供)
1931年,填海工程後的高雄市(筆者提供)

因為日月潭水力發電所的完工,實現了電力的穩定供應,打狗作為代表臺灣的產業都市,佔有重要地位。大正3(1913)年,打狗港完成了「打狗運河」後,便大大提升了港口內的便利性。甚至在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淺野的公司因為物資運送和戰時特需而獲得龐大利益,形成了「淺野財閥」。

昭和初期的高雄運河和高雄港(筆者提供)
昭和初期的高雄運河和高雄港(筆者提供)

下一頁: 繼續以驚人的速度成立各家公司,被譽為「京濱工業地帶之父」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淺野總一郎 高雄 高雄港

古川勝三FURUKAWA Kats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44年生於愛媛縣宇和島市,進入教育界擔任國中教師,1980年以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教師的身分,在高雄市日僑學校任教3年。著有《臺灣之道:歷史與原住民族》、《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日本人不可不知的「臺灣歷史」》、《愛臺日人系列第二部:KANO棒球隊名教練近藤兵太郎傳》。為促進日臺友好,目前在日本全國巡迴演講,並執筆「愛臺日人系列作」的第三部-磯永吉的一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