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致力開發高雄港的淺野總一郎

歷史 臺灣香港

有位日本人對國際港口・高雄的發展做出莫大的貢獻,即是以「淺野水泥」聞名的淺野財閥創辦人──淺野總一郎。完成艱鉅工程,為高雄港打下基礎的淺野總一郎,留下了巨大功績的他,在今日的日本或台灣卻鮮為人知。

在歐美視察中,深感港灣的必要性

他尤其是對英國和美國的近代化港灣設施感到驚嘆,深感日本的港灣設施有必要進行近代化,並於隔年回國。在出發到歐美之前,即耳聞「在臺灣的打狗山(大正9年改名為高雄)發現優質的石灰石」的情報,淺野在回國後不久,立刻購買打狗山山麓一帶的土地,這是為了將來在臺灣生產水泥的先行投資。

隔年的明治31(1898)年,在澀澤、安田的支持下,成立「合資會社淺野水泥」,事業快速成長。

1860年前後的打狗灣(筆者提供)
1860年前後的打狗灣(筆者提供)

他認為日本的港灣必須利用駁船運送貨物,缺乏便利性,因此在明治41(1908)年向神奈川縣廳提出「鶴見・川崎附近的填海造陸」的事業許可申請。此項事業計畫是以淺野花了5年時間進行的實地調查為基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浩大工程。包含了填海面積500萬平方公尺、長達4.1公里的防波堤、開挖運河、道路・鐵道設施、橋樑、繫船設備、航路標誌等,這項填海造陸計畫是要建立完備的一大工業用地。實際上,此填海工程耗時15年,終於在昭和3(1928)年完工,後人將這塊開發地稱為「淺野海埔地」。

另一方面,在臺灣,兒玉源太郎總督在後藤新平民政長官的伴隨下,前往臺灣赴任。淺野總一郎向後藤新平大力說服南部開發的必要性,後藤新平也意識到南部開發的中心在打狗港。

臺灣面積是九州的85%,但是海岸線的長度只有3分之1左右。因此,可作為港口利用的海灣或入水口為數不多,過去繁榮一時的台南和鹿港也因為泥沙淤積而失去港口機能,稱得上港口的大概只有北部的基隆和南部的打狗。打狗港介於打狗山與旗後山之間,地質以隆起珊瑚礁居多,而且打狗川搬運下來的泥沙容易淤積,造成淺灘,濕地分布廣闊,船舶即使入港也沒有可以停靠的岸壁。

必需填海造陸,但總督府沒有財源,不得不依賴民間投資的狀況下,總督府以官民一體的形式開發打狗港。基礎計畫由總督府土木局擬定,資金透過民間出資,由淺野進行填海造陸的工程計畫成形,明治33(1900)年從台南到打狗的縱貫鐵道先行通車,他向總督府提出打狗港的填海造陸許可。從這個時候開始,淺野與後藤新平一直保持友好關係,即使在後藤離開臺灣之後,以關東為舞台,兩個人在經濟層面上也持續交流。

下一頁: 港灣整備和填海造陸促打狗成為工業都市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淺野總一郎 高雄 高雄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