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致力開發高雄港的淺野總一郎

歷史 臺灣香港

有位日本人對國際港口・高雄的發展做出莫大的貢獻,即是以「淺野水泥」聞名的淺野財閥創辦人──淺野總一郎。完成艱鉅工程,為高雄港打下基礎的淺野總一郎,留下了巨大功績的他,在今日的日本或台灣卻鮮為人知。

創立淺野水泥

平成20(2008)年7月20日,在富山縣冰見市藪田的兒童公園內,舉行銅像揭幕儀式。底座寫著「九轉十起之像」(譯註:屢敗屢戰之意)。銅像俯瞰冰見的海面,他是白手起家創立「淺野財閥」的第一代──淺野總一郎。這位淺野總一郎正是大力推動代表臺灣的高雄港築港工程的人物。

生於嘉永元(1848)年4月13日的淺野總一郎是富山縣冰見郡藪田村以醫生為業的淺野家的長男。乳名為泰次郎。他從年輕就開始全心投入經商,卻失敗連連,搭不上潮流的順風車,於是逃也似的離開家鄉,隻身前往東京闖蕩,在本鄉寄宿。他跑到千葉或是橫濱,經營竹皮、薪炭材、石炭的買賣,在24歲時生活才步上軌道。

明治8(1875)年出現轉機。他注意到橫濱瓦斯局為處理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的焦炭而困擾,因此用低價買進,再賣給官營的深川水泥製作所,而且也收購煤焦油,製作並販賣作為預防霍亂的消毒劑原料──石碳酸,帶來巨大財富。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往來於抄紙會社(後來改名為王子製紙),獲得公司創辦人之一的澀澤榮一的知遇之恩。

明治13(1880)年,政府開始將官營工業轉讓給私人,淺野把目光鎖定在水泥製造,在澀澤的居中牽線下,明治17(1884)年深川水泥製作所的出售獲得同意後,由他承攬經營。正如淺野所料,因為基礎建設的整備導致水泥需求量也隨之急增,讓水泥公司獲利不少。明治26(1893)年,新成立「門司水泥」,改名為總一郎。兩年後的明治28(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日本把臺灣本島和澎湖列入版圖。他為了從海外獲得利潤,著眼於進出外國航路,在得到澀澤和安田財閥的安田善次郎的財務支援之下,於明治29(1896)年成立了「東洋汽船」,並且立即動身前往歐美視察。在那裡,淺野親眼所見的是可以停靠大型船舶的港灣設備。

下一頁: 在歐美視察中,深感港灣的必要性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淺野總一郎 高雄 高雄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