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留於綠地的鳥居之謎——明石元二郎與臺灣

文化 歷史 臺灣香港

片倉佳史 [作者簡介]

至今仍長眠在臺灣的明石元二郎,55年短暫的生涯中,舉凡俄國革命、日韓合併等歷史的轉捩點上都有他的身影。本文將回顧明石元二郎的生涯,爬梳與臺灣的密切關係。

臺灣人修建的墳墓

現在的明石元二郎墳墓,位於臺灣北端新北市的三芝,是臺灣的人們在考量明石遺志後修建的。這座墳後來在臺北市提供的協助下,重建於新北市福音山基督教墓園。

墓地落成於2000年2月26日,就在能遠眺大海的山坡上,不用說,海的彼端就是日本。墳墓造型宏偉,由大理石砌成,在舊址上找到的當年的碑牌也放在這裡。修建費用的來源,是臺北市發給明石元二郎之孫元紹的賠償金,以及臺灣民眾的捐款贊助。

重建墳墓的核心人物是楊基銓與劉秀華夫婦,筆者曾在夫婦倆生前訪問過他們。楊秀華說,要將墳墓移靈至此地時本已連下好幾天的雨,當天卻是大晴天,「我來掃墓時總是會放晴喔」她笑著如此表示。楊基銓告訴筆者:「我們把墳墓修建的日期訂為1907年3月26日,這是明石總督從歐洲回來,經過臺灣海峽的日子。」

位於臺北郊外,新北市三芝區的明石元二郎之墳,地點稍微難找(筆者攝影)
位於臺北郊外,新北市三芝區的明石元二郎之墳,地點稍微難找(筆者攝影)

在三板橋墓園時的銅質碑牌也還在,跟棺木一起埋在地下(筆者攝影)
在三板橋墓園時的銅質碑牌也還在,跟棺木一起埋在地下(筆者攝影)

不為人知的墓碑今何在

筆者還想提一下明石元二郎墳墓的相關「遺物」。雖然沒有多少人知道,但當時的墓碑仍有一部分保存了下來。

臺灣中部南投縣中興新村「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佔地一隅,就擺放著明石元二郎總督的墓碑。從建築物後方往茂密的林中走去,就能看到幾個自然擺放的石塊。

在戰後的一段時間,這個墓碑曾深埋在臺北市內湖的土裡,後來文物收藏家郭双富動用私人資產挖掘出來,並在2005年11月1日轉移到此處。

墓碑的基座與尖塔部份都保留了下來,能辨識出「臺灣總督」、「大正八年十月二十六日」等幾個文字,是具歷史價值的沉默遺品。

墓碑的一部份保存在南投縣中興新村,上面刻著「臺灣總督臺灣軍司令官陸軍大將男爵明石元二郎墓」(筆者攝影)
墓碑的一部份保存在南投縣中興新村,上面刻著「臺灣總督臺灣軍司令官陸軍大將男爵明石元二郎墓」(筆者攝影)

著眼未來的各項「決斷」

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奔走於世界各地,最後選擇了臺灣落腳餘生。而後,歷經迂迴曲折,至今仍長眠於臺灣。

明石在臺灣做出的各項決斷,無一不是著眼於50年或者100年後的先見之舉。不論是制度改革,港灣開發,或建設發電所,種種措施無疑會在下一個世代開花結果。

少年時期長於「數學」的明石元二郎,在與臺灣接觸的短暫時光裡,他思考著什麼事?編織著什麼樣的夢?又是如何描繪著未來的臺灣呢?教人感到無限好奇。

標題照片: 「康樂公園」的鳥居(筆者攝影)

參考文獻

《明石元二郎關係資料》(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中心)、《臺灣總督府報》、《明石元二郎》上・下卷、《臺灣治績史》(井出季和太)、《臺灣歷代總督治績》(杉山靖憲)、《臺灣總督府》(黃昭堂)、《臺灣日誌》、《臺灣大年表》、《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等等。

關鍵詞

神社 臺灣 遺跡 日本統治時期 公園 明石元二郎

片倉佳史KATAKURA Yoshif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1969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時第一次到臺灣旅行。大學畢業後就職於福武書店(現在的倍樂生Benesse)。1997年開始正式在臺灣生活。從此,圍繞臺灣文化以及臺灣與日本的關係進行寫作、攝影。創作內容涉及地理、歷史、語言、交通、溫泉、時尚等多個領域,特別對日治時期的遺跡和鐵路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臺灣日治時代遺跡》、《臺灣土地・日本表情》、《臺灣風景印-台湾・駅スタンプと風景印の旅》(玉山社)等。網站:臺灣特搜百貨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