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留於綠地的鳥居之謎——明石元二郎與臺灣

文化 歷史 臺灣香港

至今仍長眠在臺灣的明石元二郎,55年短暫的生涯中,舉凡俄國革命、日韓合併等歷史的轉捩點上都有他的身影。本文將回顧明石元二郎的生涯,爬梳與臺灣的密切關係。

明石的「英明決斷」改變臺灣未來

1918年6月6日,明石銜命出任臺灣總督,他抱持「臺灣乃東洋心臟」的理念,從戰略角度看重臺灣的地位。他亦在走馬上任之際的訓示中闡明:務將發達產業、強化臺灣與華南、南洋一帶的經濟連結,同時,也要讓臺灣成為深入亞洲的據點及促進東洋和平的基石。除此之外,他也指出要尊重臺灣的文化與習俗,營造親密且圓滿的關係。

明石在職期間很短,僅有1年4個月。然而,他卻用歷代總督罕有的熱忱將心力投注於振興產業,打下了發展的基礎。筆者在此介紹其中幾項。

第一項發展是擴建高雄港。今天的高雄市一如往昔是座繁榮的工業都市,而擴建港口的計劃早自明石那時便已啟動。為了讓發展更穩健踏實,明石也在同時讓日月潭水力發電所的建設計劃拍板定案。此後,在各方持續地斡旋協商下,明石於1919年5月15日在東京・帝國飯店,親自面對財經界人士暢談自己的理念。於是,7月31日,由官民共同出資的臺灣電力公司正式設立。

日月潭發電所於1934年竣工,在獲得穩定的電力供應之下,高雄得以迅速地壯大發展。雖然明石沒能親眼看見發電所完工的那天,可是發電所成為了臺灣日後的支柱,這是不爭的事實。

另外,明石還致力於充實臺灣的鐵路網。為了輔助輸運量已達極限的縱貫鐵路,他建設了沿臺灣西部海岸線行駛的疏運支線,稱之為「海岸線」。海岸線不但強化了運輸量,也提升了運輸速度。

除此之外,他更推動了各式各樣的措施,包括將臺灣總督府內的官制與地方廳制度加以改革並重編各部會、將華南與南洋方面的經濟交流與國防納入考量而創建了華南銀行、還有讓司法制度與學校制度更接近日本本土的體制、從山林保育的角度強化營林署權限、創制臺灣軍等等,諸如此類。而且,他也與把臺灣南部變成肥沃平原的嘉南大圳計劃有深遠的關聯。

雖然明石都沒能看見這些措施的結果與成果,但它們無一不是思考臺灣歷史時不可欠缺的要素。明石做出的「英明決斷」,彷彿像是替臺灣未來撒下的種子。

宜蘭縣三貂嶺車站附近的廢棄坑道上,留有明石揮毫的匾額「至誠動天地」,而當時所稱的「海岸線」如今叫做「海線」(筆者攝影)
宜蘭縣三貂嶺車站附近的廢棄坑道上,留有明石揮毫的匾額「至誠動天地」,而當時所稱的「海岸線」如今叫做「海線」(筆者攝影)

明石的政績五花八門,包括整頓產業基礎設備與交通運輸設施、電力事業、專賣事業等等,他也推動了教育與司法方面的制度改革。圖為日本統治時期的專賣局(筆者提供)
明石的政績五花八門,包括整頓產業基礎設備與交通運輸設施、電力事業、專賣事業等等,他也推動了教育與司法方面的制度改革。圖為日本統治時期的專賣局(筆者提供)

下一頁: 猝然離世,遺體葬在臺灣

關鍵詞

神社 臺灣 遺跡 日本統治時期 公園 明石元二郎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