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留於綠地的鳥居之謎——明石元二郎與臺灣

文化 歷史 臺灣香港

至今仍長眠在臺灣的明石元二郎,55年短暫的生涯中,舉凡俄國革命、日韓合併等歷史的轉捩點上都有他的身影。本文將回顧明石元二郎的生涯,爬梳與臺灣的密切關係。

臺北市市中心裡有一片名為「康樂公園」的綠地。一如臺灣溫暖的氣候,這裡不但生機盎然,更是一座帶著潤澤綠意的都市綠洲。

公園裡有大小兩座鳥居遺跡,鳥居理當是為神社所建,但此處並沒有神殿或石燈籠,兩座鳥居就這樣孤單地豎立在一片綠地上。這樣的鳥居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或許是因為一旁鬱鬱蒼蒼的榕樹,帶來南國氣氛所致。

鳥居旁邊設有解說牌,上面記載著,這裡曾經是第七代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墳墓。也就是說,這座鳥居不是為神社,而是為墳墓修建的。

墳墓鳥居至今仍受保護,唯原址距此有若干距離,臺北市將這座鳥居列為鄉土史跡(筆者攝影)
墳墓鳥居至今仍受保護,唯原址距此有若干距離,臺北市將這座鳥居列為鄉土史跡(筆者攝影)

半輩子在海外度過

筆者先簡單回顧一下明石元二郎的生涯。明石55年的生涯是貨真價實地橫跨世界各地,能大致劃分成高度涉入俄國革命的歐洲時代、參與日韓併合的韓國時代以及臺灣時代,本文則將聚焦在他的臺灣時代。

明石於1864年在福岡誕生,幼時喪父,母親將他和兄長一手拉拔長大,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就讀後從此走上了軍人之路。在陸軍大學時,明石的戰術與數學科目成績優異。當年,數學基於計算彈道的需求而備受重視,明石雖然隸屬步兵科,但他的成績據說卻比炮兵科的學生還好。除此之外,他在語言方面也展露出不同凡響的天份,英語自不在話下,就連德語、法語、俄語也能通。

自陸軍大學畢業後隔年,他的人生出現轉機。明石被調派到參謀本部,在那裡遇見了被譽為「日本諜報活動之父」的川上操六,而川上把「諜報技術」徹底傳授給了明石。

明石短暫的在職期間裡曾5度出巡各地訪查、2度赴東京出差。出巡訪查的目的,在於熟悉居民生活方式與掌握當地風土特徵,我們能從明石的行動中,感受到他對施政的熱忱(筆者提供)
明石短暫的在職期間裡曾5度出巡各地訪查、2度赴東京出差。出巡訪查的目的,在於熟悉居民生活方式與掌握當地風土特徵,我們能從明石的行動中,感受到他對施政的熱忱(筆者提供)

後來明石前往德國留學,並在1895年日清戰爭(譯注:即中日甲午戰爭)之際投身戰線,以近衛師團參謀上尉的身份來到臺灣。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於5月29日在臺灣北部澳底登陸,當時,明石為了登陸情蒐而成為首批踏上臺灣這塊土地的日本軍人。

接下來的五年時光,明石先後成為日本在法國、俄國、瑞典等各個外館的駐外軍官,除了在當地搜集情報,也運用參謀本部交付的鉅額資金,在後方支援俄國革命,致使俄羅斯王朝陷入混亂,難以繼續和日本開戰。後續催生出的《樸資茅斯條約》等等,已是眾所皆知之事,而這一連串諜報活動以「明石工作(譯注:即諜報行動)」之名著稱。

在日俄戰爭後,日韓併合之時,明石在韓國統監寺內正毅麾下兼任憲兵司令官與警務總長,行「武斷政治」(譯注:軍人主政)。

明石的「英明決斷」改變臺灣未來

1918年6月6日,明石銜命出任臺灣總督,他抱持「臺灣乃東洋心臟」的理念,從戰略角度看重臺灣的地位。他亦在走馬上任之際的訓示中闡明:務將發達產業、強化臺灣與華南、南洋一帶的經濟連結,同時,也要讓臺灣成為深入亞洲的據點及促進東洋和平的基石。除此之外,他也指出要尊重臺灣的文化與習俗,營造親密且圓滿的關係。

明石在職期間很短,僅有1年4個月。然而,他卻用歷代總督罕有的熱忱將心力投注於振興產業,打下了發展的基礎。筆者在此介紹其中幾項。

第一項發展是擴建高雄港。今天的高雄市一如往昔是座繁榮的工業都市,而擴建港口的計劃早自明石那時便已啟動。為了讓發展更穩健踏實,明石也在同時讓日月潭水力發電所的建設計劃拍板定案。此後,在各方持續地斡旋協商下,明石於1919年5月15日在東京・帝國飯店,親自面對財經界人士暢談自己的理念。於是,7月31日,由官民共同出資的臺灣電力公司正式設立。

日月潭發電所於1934年竣工,在獲得穩定的電力供應之下,高雄得以迅速地壯大發展。雖然明石沒能親眼看見發電所完工的那天,可是發電所成為了臺灣日後的支柱,這是不爭的事實。

另外,明石還致力於充實臺灣的鐵路網。為了輔助輸運量已達極限的縱貫鐵路,他建設了沿臺灣西部海岸線行駛的疏運支線,稱之為「海岸線」。海岸線不但強化了運輸量,也提升了運輸速度。

除此之外,他更推動了各式各樣的措施,包括將臺灣總督府內的官制與地方廳制度加以改革並重編各部會、將華南與南洋方面的經濟交流與國防納入考量而創建了華南銀行、還有讓司法制度與學校制度更接近日本本土的體制、從山林保育的角度強化營林署權限、創制臺灣軍等等,諸如此類。而且,他也與把臺灣南部變成肥沃平原的嘉南大圳計劃有深遠的關聯。

雖然明石都沒能看見這些措施的結果與成果,但它們無一不是思考臺灣歷史時不可欠缺的要素。明石做出的「英明決斷」,彷彿像是替臺灣未來撒下的種子。

宜蘭縣三貂嶺車站附近的廢棄坑道上,留有明石揮毫的匾額「至誠動天地」,而當時所稱的「海岸線」如今叫做「海線」(筆者攝影)
宜蘭縣三貂嶺車站附近的廢棄坑道上,留有明石揮毫的匾額「至誠動天地」,而當時所稱的「海岸線」如今叫做「海線」(筆者攝影)

明石的政績五花八門,包括整頓產業基礎設備與交通運輸設施、電力事業、專賣事業等等,他也推動了教育與司法方面的制度改革。圖為日本統治時期的專賣局(筆者提供)
明石的政績五花八門,包括整頓產業基礎設備與交通運輸設施、電力事業、專賣事業等等,他也推動了教育與司法方面的制度改革。圖為日本統治時期的專賣局(筆者提供)

猝然離世,遺體葬在臺灣

明石的時代轉眼間驟然落幕。從上任之時起,明石就以前所未見的頻率尋訪各地,致力於掌握當地實情。只可惜過勞埋下隱憂,明石在1919年7月染上了流行性感冒。他曾一度康復並在10月13日時離開臺灣赴大分縣別府溫泉休養。而總督府在19日時即收到他病危的急報。24日早上6點30分,明石溘然長逝。由於追封爵位之故,在公告上的辭世之日是10月26日。

明石生前曾留下遺言,敦囑時任總務長官的下村宏,說道:「我若有變故,將我葬在臺灣」,故後事依循其意,以冰塊鋪滿明石的遺體透過船運送回臺灣。抵達基隆港後,便以特別輸送列車轉送往臺北。

葬禮於11月3日早上8點30分,在臺北新公園(今之二二八和平公園)舉行,由總督府執行葬儀,走神道教儀式,沿路目送靈柩的人潮據悉約有十萬人。

墳墓修建於臺北的三板橋,即現在的康樂公園,歷任19位總督中選擇臺灣作為安眠之地的人,只有明石元二郎。

附帶一提,明石的家族墓地位於鄰近明石故鄉的福岡市天神勝立寺,由於明石的遺體運至臺灣,故此處的墳中僅有他的遺髮與指甲。至今這座墳仍然存在,並受妥善管理。

修建於三板橋共同墓園的明石之墳,至昭和19年為止每年都會於墳前祭祀。圖為日本統治時代的照片(筆者提供)
修建於三板橋共同墓園的明石之墳,至昭和19年為止每年都會於墳前祭祀。圖為日本統治時代的照片(筆者提供)

共同墓園化為貧民窟

日本敗戰後,三板橋墓園陷入淒慘的光景。失去管理後,國共內戰中落敗的中華民國國民黨低階士兵湧入此地住下,看起來就跟貧民窟沒有兩樣。墓碑遭到破壞,上千戶簡陋的破屋散發著不尋常的氛圍。

筆者於1995年造訪此地,當時臺北市決定要把這個地區改劃為綠地,決議拆遷違章建築並提供補償金。居民發起了數次抗爭,後來在超過千名警官的包圍下,執行拆除作業。

就在這時候,鳥居出現了。之所以用「出現」,是因為鳥居被當成住家的樑柱使用,本來從外面是看不見的。筆者也還記得,小路盡處連結鳥居兩端的橫柱懸浮在半空中的模樣。接近細看,鳥居後方的臺座也還在,這裡的確就是明石元二郎的墳墓。

另外,陋屋拆遷後當地發現了約莫2500具不明身分的遺骨,這些遺骨目前安置於臺中市的寶覺寺。

圖為違章建築拆遷後不久的模樣,鳥居突然現身。攝於1996年(筆者攝影)
圖為違章建築拆遷後不久的模樣,鳥居突然現身。攝於1996年(筆者攝影)

先遷至公園,又輾轉回歸的鳥居

重劃為綠地後,鳥居曾一度搬遷到臺北二二八和平公園,2010年11月才又運回今日的地點。如今已成為綠地的此處已經看不到昔日墳墓的影子,唯有墓碑後方的榕樹依舊,透露著當年的所在之地。

旁邊設有說明牌。鳥居共有兩座,大的屬於明石元二郎的墳墓,另一座則是鎌田正威的。鎌田曾經擔任過總督官房秘書官,是明石的左右手,後來在1935年病逝。

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施行偏頗的史觀教育。在擅自解釋的史觀底下,長期持續否定日本統治時代的教育,實行排日政策,直到1990年代李登輝總統執政後推動民主化,言論自由才獲得保障。鄉土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興盛,歷史領域中也開始出現一波研究動向,欲直視這塊土地真實的歷程。

於是,明石的存在開始受到矚目。

臺灣人修建的墳墓

現在的明石元二郎墳墓,位於臺灣北端新北市的三芝,是臺灣的人們在考量明石遺志後修建的。這座墳後來在臺北市提供的協助下,重建於新北市福音山基督教墓園。

墓地落成於2000年2月26日,就在能遠眺大海的山坡上,不用說,海的彼端就是日本。墳墓造型宏偉,由大理石砌成,在舊址上找到的當年的碑牌也放在這裡。修建費用的來源,是臺北市發給明石元二郎之孫元紹的賠償金,以及臺灣民眾的捐款贊助。

重建墳墓的核心人物是楊基銓與劉秀華夫婦,筆者曾在夫婦倆生前訪問過他們。楊秀華說,要將墳墓移靈至此地時本已連下好幾天的雨,當天卻是大晴天,「我來掃墓時總是會放晴喔」她笑著如此表示。楊基銓告訴筆者:「我們把墳墓修建的日期訂為1907年3月26日,這是明石總督從歐洲回來,經過臺灣海峽的日子。」

位於臺北郊外,新北市三芝區的明石元二郎之墳,地點稍微難找(筆者攝影)
位於臺北郊外,新北市三芝區的明石元二郎之墳,地點稍微難找(筆者攝影)

在三板橋墓園時的銅質碑牌也還在,跟棺木一起埋在地下(筆者攝影)
在三板橋墓園時的銅質碑牌也還在,跟棺木一起埋在地下(筆者攝影)

不為人知的墓碑今何在

筆者還想提一下明石元二郎墳墓的相關「遺物」。雖然沒有多少人知道,但當時的墓碑仍有一部分保存了下來。

臺灣中部南投縣中興新村「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佔地一隅,就擺放著明石元二郎總督的墓碑。從建築物後方往茂密的林中走去,就能看到幾個自然擺放的石塊。

在戰後的一段時間,這個墓碑曾深埋在臺北市內湖的土裡,後來文物收藏家郭双富動用私人資產挖掘出來,並在2005年11月1日轉移到此處。

墓碑的基座與尖塔部份都保留了下來,能辨識出「臺灣總督」、「大正八年十月二十六日」等幾個文字,是具歷史價值的沉默遺品。

墓碑的一部份保存在南投縣中興新村,上面刻著「臺灣總督臺灣軍司令官陸軍大將男爵明石元二郎墓」(筆者攝影)
墓碑的一部份保存在南投縣中興新村,上面刻著「臺灣總督臺灣軍司令官陸軍大將男爵明石元二郎墓」(筆者攝影)

著眼未來的各項「決斷」

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奔走於世界各地,最後選擇了臺灣落腳餘生。而後,歷經迂迴曲折,至今仍長眠於臺灣。

明石在臺灣做出的各項決斷,無一不是著眼於50年或者100年後的先見之舉。不論是制度改革,港灣開發,或建設發電所,種種措施無疑會在下一個世代開花結果。

少年時期長於「數學」的明石元二郎,在與臺灣接觸的短暫時光裡,他思考著什麼事?編織著什麼樣的夢?又是如何描繪著未來的臺灣呢?教人感到無限好奇。

標題照片: 「康樂公園」的鳥居(筆者攝影)

參考文獻

《明石元二郎關係資料》(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中心)、《臺灣總督府報》、《明石元二郎》上・下卷、《臺灣治績史》(井出季和太)、《臺灣歷代總督治績》(杉山靖憲)、《臺灣總督府》(黃昭堂)、《臺灣日誌》、《臺灣大年表》、《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等等。

神社 臺灣 遺跡 日本統治時期 公園 明石元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