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留於綠地的鳥居之謎——明石元二郎與臺灣

文化 歷史 臺灣香港

片倉佳史 [作者簡介]

至今仍長眠在臺灣的明石元二郎,55年短暫的生涯中,舉凡俄國革命、日韓合併等歷史的轉捩點上都有他的身影。本文將回顧明石元二郎的生涯,爬梳與臺灣的密切關係。

臺北市市中心裡有一片名為「康樂公園」的綠地。一如臺灣溫暖的氣候,這裡不但生機盎然,更是一座帶著潤澤綠意的都市綠洲。

公園裡有大小兩座鳥居遺跡,鳥居理當是為神社所建,但此處並沒有神殿或石燈籠,兩座鳥居就這樣孤單地豎立在一片綠地上。這樣的鳥居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或許是因為一旁鬱鬱蒼蒼的榕樹,帶來南國氣氛所致。

鳥居旁邊設有解說牌,上面記載著,這裡曾經是第七代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墳墓。也就是說,這座鳥居不是為神社,而是為墳墓修建的。

墳墓鳥居至今仍受保護,唯原址距此有若干距離,臺北市將這座鳥居列為鄉土史跡(筆者攝影)
墳墓鳥居至今仍受保護,唯原址距此有若干距離,臺北市將這座鳥居列為鄉土史跡(筆者攝影)

半輩子在海外度過

筆者先簡單回顧一下明石元二郎的生涯。明石55年的生涯是貨真價實地橫跨世界各地,能大致劃分成高度涉入俄國革命的歐洲時代、參與日韓併合的韓國時代以及臺灣時代,本文則將聚焦在他的臺灣時代。

明石於1864年在福岡誕生,幼時喪父,母親將他和兄長一手拉拔長大,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就讀後從此走上了軍人之路。在陸軍大學時,明石的戰術與數學科目成績優異。當年,數學基於計算彈道的需求而備受重視,明石雖然隸屬步兵科,但他的成績據說卻比炮兵科的學生還好。除此之外,他在語言方面也展露出不同凡響的天份,英語自不在話下,就連德語、法語、俄語也能通。

自陸軍大學畢業後隔年,他的人生出現轉機。明石被調派到參謀本部,在那裡遇見了被譽為「日本諜報活動之父」的川上操六,而川上把「諜報技術」徹底傳授給了明石。

明石短暫的在職期間裡曾5度出巡各地訪查、2度赴東京出差。出巡訪查的目的,在於熟悉居民生活方式與掌握當地風土特徵,我們能從明石的行動中,感受到他對施政的熱忱(筆者提供)
明石短暫的在職期間裡曾5度出巡各地訪查、2度赴東京出差。出巡訪查的目的,在於熟悉居民生活方式與掌握當地風土特徵,我們能從明石的行動中,感受到他對施政的熱忱(筆者提供)

後來明石前往德國留學,並在1895年日清戰爭(譯注:即中日甲午戰爭)之際投身戰線,以近衛師團參謀上尉的身份來到臺灣。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於5月29日在臺灣北部澳底登陸,當時,明石為了登陸情蒐而成為首批踏上臺灣這塊土地的日本軍人。

接下來的五年時光,明石先後成為日本在法國、俄國、瑞典等各個外館的駐外軍官,除了在當地搜集情報,也運用參謀本部交付的鉅額資金,在後方支援俄國革命,致使俄羅斯王朝陷入混亂,難以繼續和日本開戰。後續催生出的《樸資茅斯條約》等等,已是眾所皆知之事,而這一連串諜報活動以「明石工作(譯注:即諜報行動)」之名著稱。

在日俄戰爭後,日韓併合之時,明石在韓國統監寺內正毅麾下兼任憲兵司令官與警務總長,行「武斷政治」(譯注:軍人主政)。

下一頁: 明石的「英明決斷」改變臺灣未來

關鍵詞

神社 臺灣 遺跡 日本統治時期 公園 明石元二郎

片倉佳史KATAKURA Yoshif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1969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時第一次到臺灣旅行。大學畢業後就職於福武書店(現在的倍樂生Benesse)。1997年開始正式在臺灣生活。從此,圍繞臺灣文化以及臺灣與日本的關係進行寫作、攝影。創作內容涉及地理、歷史、語言、交通、溫泉、時尚等多個領域,特別對日治時期的遺跡和鐵路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臺灣日治時代遺跡》、《臺灣土地・日本表情》、《臺灣風景印-台湾・駅スタンプと風景印の旅》(玉山社)等。網站:臺灣特搜百貨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