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公園革命:臺灣「共融式遊戲場」誕生之日

社會 文化 娛樂 設計 臺灣香港

中村加代子 [作者簡介]

現在的臺灣公園相當有趣。廣納居民意見、不論體能或年齡、屬性,大家都能共同遊樂的「共融式遊戲場」陸續誕生。在這個現象背後存在的是居民和政府合作無間的關係。臺灣這種先進措施或可稱為「公園革命」,現在也對日本的公園建設產生了刺激作用。

「共融」的核心價值為多元人口參與

設計師與遊具廠商此前沒有什麼機會聽取使用者的意見,透過這次遊戲場建設中的市民參與,他們才首次明白大家要的是什麼。從前他們只能從國外進口並設置已完成安全檢查的遊具,漸漸地他們開始在國內增加客製化遊具的設計與生產,使得臺北市的公園更加多元豐富。

公園處的許耀仁表示:「要蓋出大家都想用的共融式遊戲場,需要各種不同的人來參與,包括小孩、家長、居民、輪椅使用者、視覺障礙者、聽覺障礙者等等。有各式各樣的人參與,才能蓋出讓所有人都能遊玩的遊戲場。」

共融式遊戲場意味著多元包容,且大家都能參與的遊戲場,其中也包含遊戲場的建設過程,而這正是這些新建公園的核心價值。

花博公園裡有各式各樣的鞦韆,大家可以按自己的體能來進行選擇(筆者攝影)
花博公園裡有各式各樣的鞦韆,大家可以按自己的體能來進行選擇(筆者攝影)

臺北市改變公園改建方針後約5年,現在臺灣各地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建設「非罐頭式」的,能發揮地方文化與特性的「特色公園」。雖然這些公園並非都具備共融式遊戲場,也並非都有公民參與,不過這波起源於臺北市的,真正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公園建設行動正逐漸擴展至全臺灣,值得關注。

碰巧在這個春天,東京也出現了第一座都立公園裡的共融式遊戲場,地點在世田谷區的「砧公園」,以及府中市的「府中之森公園」。東京都表示今後也會增設同樣的遊戲場。此外,澀谷區與豐島區也正在考慮引進。

我在臺北的生活即將屆滿1年,準備回到日本。想到在日本也能與小孩一同到共融式遊戲場遊玩,就令人非常開心。

標題圖片:共融式遊戲場(筆者攝影)

關鍵詞

臺灣 公園 共融式遊戲場

中村加代子NAKAMURA Kayoko簡介與署名文章

寫手、譯者,生於東京。母親為臺灣人,父親為臺日混血。身兼東京谷中、根津、千駄木的愛書人團體「不忍書街」執行委員,以及在日本推廣臺灣書籍日譯的團體「太台本屋tai-tai books」成員。譯有《遙遠的冰果室》日文版。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