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公園革命:臺灣「共融式遊戲場」誕生之日

社會 文化 娛樂 設計 臺灣香港

中村加代子 [作者簡介]

現在的臺灣公園相當有趣。廣納居民意見、不論體能或年齡、屬性,大家都能共同遊樂的「共融式遊戲場」陸續誕生。在這個現象背後存在的是居民和政府合作無間的關係。臺灣這種先進措施或可稱為「公園革命」,現在也對日本的公園建設產生了刺激作用。

與小孩一同建設遊戲場

現任臺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南港公園管理所股長的許耀仁,在聽完記者會意見後也感到同意:「的確,她們以及她們的小孩,這些市民才是公園的使用者。」實際上,改建後的遊戲場也的確沒什麼人氣,他認為特地花錢去蓋市民不想用的設施,也不是辦法。

於是臺北市便修改了公園的改建方針,決定廣納市民意見。那時,2014年年底就任臺北市長的柯文哲剛好在各方面推動市民參與市政,這樣的做法也符合當時的施政方針。

2017年1月,聽取市民意見後建設的第一座共融式遊戲場「榮星公園」誕生了。這座公園遵守CNS標準,以安全第一為原則,同時備有許多高挑戰性的遊具,如磨石子溜滑梯、攀繩、攀網等,無障礙沙坑裡也備有小小的沙桌。

受到媒體大篇幅報導的影響,榮星公園的遊戲場一到週末便盛況空前,市民的反應也相當正面。

設於榮星公園裡的臺北市第一座共融式遊戲場(筆者攝影)
設於榮星公園裡的臺北市第一座共融式遊戲場(筆者攝影)

臺北市一面進行公園改建,2年內同時從國外邀請共融式遊戲場相關學者與設計師,舉辦了多次研討會。透過這些累積,2018年2月,前文提到的花博公園遊戲場就此誕生。臺北市將此處視為共融式遊戲場的模範案例。

此時,由參與抗議記者會的李玉華等多位母親所成立的NPO法人「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以及以提高安全為訴求的「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要求促進身心障礙兒童權利的「臺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等公民團體,也作為顧問出席會議。李玉華笑道:「抗議完了,現在是合作夥伴。」

建成公園內的點字導覽板(筆者攝影)
建成公園內的點字導覽板(筆者攝影)

此外,共融式遊戲場的建設也十分重視兒童的意見。比如2019年6月開幕的中央藝文公園‧華山大草原遊戲場在規劃階段,便開了7次工作坊,小孩們自由描繪各自的點子,並對設計師製作的模型提出意見,甚至參與遊戲場貼磚工作。參與的小孩對於開幕的遊戲場都相當喜愛,也抱持著驕傲。

華山大草原遊戲場煙囪遊戲塔發想自日治時期的華山酒廠(筆者攝影)
華山大草原遊戲場煙囪遊戲塔發想自日治時期的華山酒廠(筆者攝影)

隧道靈感源自從前的華山車站,裡面還有小孩親手貼上的磚畫(筆者攝影)
隧道靈感源自從前的華山車站,裡面還有小孩親手貼上的磚畫(筆者攝影)

下一頁: 「共融」的核心價值為多元人口參與

關鍵詞

臺灣 公園 共融式遊戲場

中村加代子NAKAMURA Kayoko簡介與署名文章

寫手、譯者,生於東京。母親為臺灣人,父親為臺日混血。身兼東京谷中、根津、千駄木的愛書人團體「不忍書街」執行委員,以及在日本推廣臺灣書籍日譯的團體「太台本屋tai-tai books」成員。譯有《遙遠的冰果室》日文版。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