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丈的「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我的臺灣研究人生:「臺灣前途由住民自決」的登場──「增額立委選舉」⑵

政治外交

若林正丈 [作者簡介]

臺灣前途由住民自決的訴求在黨外勢力擴大及增額立委選舉中逐漸成形。透過「走看聴選挙」的現場,與中央及黨外人士的會面,正式走上臺灣政治的研究之路。

初次發表學術性(?)的臺灣政治分析

回國後,如前所述以筆名在時事通信的《世界週報》上寫了報導文章,隔年更在中國研究所1984年9月號的《中國研究月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臺灣的選舉與民主化〉的文章(之後收錄於1985年研文出版的《海峽 望向臺灣政治的觀點》)。此文不僅註解文獻出處,更援引「發展型威權主義體制」(Developmental Authoritarianism Regime)等概念進行分析,雖然不能說是論文,但已經成為一篇類似研究筆記的文章。這可以說是我撰寫關於臺灣政治研究的處女作。

《海峽》一書的封面`(筆者攝影)
《海峽》一書的封面(筆者攝影)

無論是從「歷史情結」裡產生的「政治哭調」(選舉時以富含哀戚語調的臺語進行演說,來表達本省人遭受歷代外來政權壓迫的「歷史情結」之感受),抑或「民主假期」(在長期戒嚴之下,唯有選舉時取締管制才會稍微減緩,彷若戒嚴暫時停止的「民主」時間)的「雞骨頭遊戲」(國民黨一黨獨大之下,選舉實際上只是「黨外」在搶食國民黨吃剩的雞骨頭一般的「黨外」勢力的自嘲)等等,那篇文章一方面針對當時臺灣政論雜誌上的常見用語進行解說,同時分析美麗島事件以來的選舉政治狀態。

前者顯示出前述康寧祥所言「第三次的命運轉捩點」的背後,遭受國民黨官方的中國民族主義壓抑的本省人史觀(國民黨所謂「地方意識」)已經公然出現在競選活動之中。而在國民黨掌控媒體,擁有壓倒性組織能力的中選區制度下,反對勢力的政治空間原本就不大,若參選人數爆炸,當然會產生弱弱相殘的局面,後者就是對這種情況的自嘲之語。這就是當時尚為「黨外」代表性人物的康寧祥落選,而國民黨自豪於自家候選人在臺北市「7 UP」(七席全上)的背後所潛藏的政治構圖。先不談論文優劣,或許此文可以說是某種針對「威權主義式選舉」──剛好也言及臺灣固有的區域性脈絡──的研究分析。

其後仍舊持續「走看聽選舉」

當我足以解說臺灣當地的政治用語,並且開始投注心力在當代臺灣政治的研究時,或許可以說終於「進入狀況」了。

我就是這樣展開了自己的臺灣「選舉走看聽」。雖然在幾年過後不久才開始用「走看聽」來形容自己的行動,但平常在日本時,盡量閱讀可以拿到手的報章雜誌,追蹤臺灣的動向,若遇到機會,特別是遇到選舉的時候,就會停課一週左右,飛到臺灣,前往所有可及之處,盡可能地會見相關人士,聽取看法。那並非事先特別準備好訪談問題,接著進行訪問,然後留下紀錄的行動。比起近年來學者所進行的系統性田野調查工作,某種程度上那只能說是「走看聽」的行動。此外,當初完全沒想到要申請所謂「科研費」等官方的研究經費,每次觀察選舉時,就會想說撰稿後要在哪裡發表,再將拿到的稿酬充作下次訪臺的經費,我就用這樣的方式持續進行了一段時間。直到1990年代初,東京大學的猪口孝教授將我納入他的「東亞的國家及社會」科研補助計畫後,我才初次得以官方資金支付一部份的研究經費。

即使只是如此「走看聽選舉」,在戒嚴時期能夠親身聽聞臺灣的民主化一步步向前邁進,是個令我興奮不已的體驗。

標題圖片:「自決」旗幟上的「決」字看起來變得有點半透明(筆者攝影)

關鍵詞

臺灣 研究 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簡介與署名文章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該臺灣研究所學術顧問。生於1949年。1974年獲得東京大學國際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該校社會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任東京大學研究所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等職,2010年至2020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臺灣研究所所長。1995年4月-1996年3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年4月-6月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書有《臺灣的政治——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戰後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