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臺灣的五座神社

歷史 文化 臺灣香港 觀光旅遊

姚銘偉 [作者簡介]

日本時代在各地相繼建成的神社,各有其背景與緣由,象徵當時日本內地與臺灣當地的融合,其已模糊的足跡及身影有待人們的追憶。

日本時代50年間,落腳在臺灣的神社多達二百多座。這些神社當中,以社格最高的臺灣神社(後改稱臺灣神宮)為首,遍布政府部門、學校、街坊、市場、糖廠、山林,甚至百貨公司等。其中又以鎮守臺灣全島的臺灣神社、祭祀包含臺灣人在內的建功神社、矗立在大日本帝國最高峰的新高祠、伴隨日月潭潮起潮落的玉島社,和俯瞰南進基地高雄港的高雄神社,堪稱象徵臺灣的經典神社。

在一枚又一枚的珍貴影像中,這五座充滿臺灣風情,卻已不復見的神社再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眼前。逝者已矣,尚且留存的零星神社殘跡,是否更需你我之力,使後世得以追憶這座島嶼日益模糊的足跡?

臺灣神宮

臺灣神宮

  • 社格:官幣大社
  • 所在地:臺北市
  • 鎮座日:1901年10月27日
  • 例祭日:10月28日
  • 祭神:天照大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能久親王
  • 現況:圓山飯店、圓山聯誼會

在長達50年的日本時代中,位於劍潭山的臺灣神社雖不是第一座神社,卻是位階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座。1895年10月26日,率領近衛師團接收臺灣、掃蕩抗日勢力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臺南「薨去」後,被神格化為「鎮臺之神」。隔年,興建神社以祭祀能久親王的建議在貴族院議會被提出,成為臺灣神社在歷史上的嚆矢。

這座備受矚目,被稱作「臺灣總鎮守」的全臺最重要神社,由帝國大學工科大學(現 東京大學工學部)教授,同時也是著名建築師的伊東忠太負責設計。工程歷時約兩年半,成為日本外地(臺灣、樺太、關東洲、朝鮮、南洋群島)的首座官幣大社。

臺灣神社鎮座祭在1901年10月27日及28日盛大舉行。餘興節目包含了花火、相撲、劍道、弓術、龍舟競賽、音樂演奏、舞獅等,尤其是藝妓的舞蹈表演,不論本島人或內地人都給予極高評價。從許多文獻的記載可看出,臺灣神社的設立絕對不只是日本內地人自己的事。

在當時的「國家神道」方針下,相較於扮演統制機構的總督府,臺灣神社在精神層面上或許更被視為日本國家的象徵。在往後的44年間,尤其在皇民化時期,臺灣神社可說是君臨全島兩百多座大小神社,成為臺灣的象徵。

鎮座式35年後的1936年,為了迎接「皇紀2600年」這一重大歷史里程碑(=1940年・昭和15年),伊東忠太博士再度被總督府邀請來參與臺灣神社的擴建。經過調查後,受限於原本的腹地,加上臺灣特有的蟻害,因此決定在神社東邊的「新境地」(現 圓山聯誼會一帶),並以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的扁柏與紅檜做為建材,社殿樣式則從原本和伊勢神宮相同的「神明造」改為和明治神宮一致的「流造」。

1944年6月,隨著太平洋戰爭的局勢惡化,日本時代也接近尾聲。宛如落日般的帝國政府,此時決定在臺灣神社增祀象徵太陽,同時也是皇室祖先的天照大神。臺灣神社也因此被升格為「神宮」。然而,似乎就連天照大神也救不了瀕臨崩潰的帝國一般,在臺灣神社遷宮至新境地前日的10月23日夜晚,一架日軍運輸機墜落在嶄新的社殿,嶄新且造價不菲的木造建築立即被大火吞噬,最後僅剩本殿倖存。

就這樣,一直到隔年八月終戰為止,儘管已經被改稱為臺灣神宮,但遷往更廣大的新境地一事再也無法實現。

臺灣神社神苑(廖明睿提供)
臺灣神社神苑(廖明睿提供)

下一頁: 建功神社

關鍵詞

神社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神社 日本統治時代 神社

姚銘偉YAO Minwe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78年生於臺灣高雄市,曾就讀瑞士洛桑旅館學院(EHL)。 2012年與友人成立社團法人「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3年創立「書店喫茶一二三亭」並擔任高雄市政府都發局老屋經營補助計畫審查委員。 2016年創辦《薰風》季刊,現為該刊主編暨發行人。

系列報導